壟斷企業的高福利已成衆矢之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2 07:26:11  


  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近日,安徽省人大常委會表决通過《安徽省節約能源條例》。消息甫一報道,便迅速出現在各大新聞網站的顯著位置。

  新華網文章稱,人們關注這一條例,顯然幷不僅僅因爲“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而更多的在於,它被解讀爲法律、法規在取消“壟斷福利”上的“破冰”之舉。這一條例規定,“電、煤氣、天然氣、煤等能源生産、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計量、收費,不得向本單位職工和其他居民無償、低價提供能源産品或者實行包費制”。

  長期以來,地鐵公交員工和家屬免費乘車,電廠工作人員免費用電,燃氣公司職工優惠使用燃氣,諸如此類,在全國一些壟斷性行業似乎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爲常。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近日通過華通現代題客調查網實施的一項有全國各地1912人參與的調查顯示,71.8%的人指出,就他們所知,“壟斷福利”在當地是一種普遍現象。

  這種被一些人稱爲“壟斷腐敗”的“福利”究竟有多大,也許我們可以從一則新聞中看出一絲端倪。3月23日,一則來自《東南快報》的消息稱,厦門市公交總公司從4月起停用家屬卡、職工卡等3類公交優惠卡後,每年至少可爲公司挽回700多萬元的經營性損失。

  規模巨大的“壟斷福利”讓很多人憤憤不平却毫無辦法,而《安徽省節約能源條例》的這一規定無疑順應了相當多人的訴求。調查顯示,84.7%的人贊同取消壟斷福利。

  事實上,在一個多月前,國家電網公司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網省公司必須立即停止執行各種名目對系統內職工用電實行優惠的辦法”,從而成爲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和媒體對“壟斷福利”進行批評之後,第一個對此叫停的行業。儘管如此,《安徽省節約能源條例》首次以地方性法規的名義對“壟斷福利”說“不”,依然有著深遠的意義。尤其是,當人們將這一條例與差不多同時發生的另一條新聞相比照時,顯得愈發意味深長。

   4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佈《電力行業2005年運行分析及2006年趨勢預測》報告指出,2005年電力全行業虧損,虧損額達127億元。在“全面放開電煤價格”的大背景下,這份報告迅速被解讀爲一份“電力漲價報告”。很多人認爲,繼2005年5月1日我國首次實行煤電聯動,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每度上漲2.52分之後,電力行業正等待著國務院批准第二次煤電聯動方案。電價“漲聲”開始風生水起。

  而人們在聽取“漲聲”一片時,却驚异地發現,這些“虧損”行業的員工,依然享受著高工資、高福利。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3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年工資爲14040元;其中,非壟斷行業的農林牧漁業職工工資爲6969元,電力、煤氣、水等壟斷行業是18752元。一項來自福州市的統計數字則表明,兩年之後,這種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2005年,福州市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産供應業的職工年平均工資達28092元,比2004年增加了5332元,在19個行業中增幅最大,接近20%;而一般行業的工資增幅不足10%。

  “虧損、漲價、高工資”,這些關鍵詞之間匪夷所思却根深蒂固的關係似乎讓很多人釋然:自己對“壟斷福利”的不平,可能幷非源自“眼紅”,而是因爲它與我們每個人的利益相關。這些表面上的單位內部福利,最終都會變成服務成本,由政府和公衆埋單。

  本次調查顯示,67.1%的人認爲,“壟斷福利”實際上是把較高的生産成本轉嫁給了全社會,是對社會其他人群福利的掠奪。

  而企業之所以能够進行這種轉嫁,則是因爲壟斷使得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缺失。

  專家指出,壟斷行業分爲技術性壟斷行業與政策性壟斷行業兩種,不同性質的壟斷行業應該區別對待。包括水、電、煤氣、鐵路等行業在內都屬於技術性壟斷行業,這些行業壟斷的效率比競爭的效率更高。比如說,自來水最好由一根管道通到各家各戶,而不是搞多家供應,全世界皆是如此。也正因爲這種天然壟斷,其定價不能完全由企業自己說了算,而應由政府來調控和監督。

  有分析指出,眼下的“壟斷福利”,與聽證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關係。目前,很多聽證會缺乏公正性和代表性,基本上是“逢聽必漲”。這就給一些壟斷行業這樣一個信號:“反正虧損能通過漲價來彌補”,在這種情况下一邊是虧損,一邊是高工資和高福利也就不足爲怪。

  就這一點而言,安徽省立法取消“壟斷福利”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儘管,這一法規幷不能防止“壟斷福利”從台前走入幕後;儘管,這次取消僅僅是從節約能源的角度順便帶出,而沒有直面更爲關鍵的透明、監督等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