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IPO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5 07:16:39  


  谷歌(GOOGLE)轟轟烈烈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原本被認爲會將美國IPO市場帶回上世紀90年代的繁榮。然而,雖然谷歌大獲成功,黑暗的2002年也終於結束(這一年安然和世通公司財務醜聞劇烈沖擊了投資者信心),但美國IPO市場却祗剩下一個風光的外殼。

  據湯姆森金融公司統計,今年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爲53家,遠遠低於上世紀90年代平均每年553家公司IPO的速度。衰退最爲嚴重的是科技産業,一直到2000年的整個10年間,平均每年有140家科技公司上市,這個數字超過近5年的總和。

  面對低迷的現狀,人們往往搖頭嘆息:一定是什麽地方出了差錯。但在加入這個“悲嘆合唱團”之前,有必要弄清楚,IPO數量减少是否成爲問題,或者說在經歷一次IPO的狂歡之後,美國市場祗不過回歸理性而已?答案所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强勁的IPO市場自然是投資銀行家、股票經紀人、研究公司和財經媒體的福音,他們可以永無止境地販賣、分析和討論股票。20世紀90年代無疑是這些人的黃金時代,幷且一去不復返。

  但對於投資者和企業而言,答案或許就不那麽簡單明了。從平均水平來看,IPO幷非最佳投資對象。佛羅里達大學教授杰伊·利特爾認爲,撇開第一天上市表現不看,IPO比其後5年該股表現低平均4.1個百分點。所以未能在IPO時入場的投資者此後祗能買入缺乏盈利空間的平淡股票。

  對於以募股價入場的投資者而言,尤其是當媒體利好報道激起了他們的狂熱時,IPO是一筆飛來橫財。就企業來說,公開上市利弊幷存,但有這麽一個選擇總不是壞事。IPO促進企業集資,爲幷購活動提供資金,幷爲早期進入的投資者辟出了退場的捷徑。最重要的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强勁的IPO市場象徵著資本的自由流動,這將激勵創新、保持經濟活力。

  所以平心而論,一個健康的IPO市場好過不健康的。問題在於,美國目前IPO疲軟多半是由市場因素造成的,非人力所能及。以矽谷爲例,由於生産力的提高,現在的高科技企業不像從前需要那麽多資金運作,導致上市的主驅動力消失。另一原因是,願意上市的企業越來越少。20世紀90年代末,企業上市的條件已經如此寬鬆,以至於任何一家想上市的公司都能如願以償。這降低了IPO企業的總體質量,而隨後的黑暗時代則將風險投資基金趕進了下一輪新興企業。

  美國IPO市場第三個不治之症是團體性買家和私人股票基金加劇了競爭。由於IPO的價值現在更多地通過企業盈利而非企業故事來衡量,所以股價再也不能沖到傳奇性的至高點。其結果是,團體性買家現在可以開出接近企業的IPO定價的價格,使直銷更具吸引力。風險投資公司Clearstone Venture Partners的風險資本家比爾·艾爾克斯說,任何一家公司哪怕傳出一點風聲,就立刻會接到收購要約。

  隨著上市成本、風險和監管的增加——這是IPO衰退的可控制因素性之一——這些收購要約看起來就更誘人了。而後來出台的保護投資者不受醜聞損害的舉措,尤其是《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顯著增加了美國上市企業財務報告開支和經理人、董事們的法律風險。當財務數字出了差錯,公司高管往往被視爲罪人,直到他們被證明是清白的。

  在這種情形之下,企業轉赴倫敦上市也就不難理解了。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90%在英國而不是美國上市的企業說他們之所以這樣選擇部分是因爲《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美國商會也警告說,如果不對其監管環境進行改革,美國有可能喪失在全球資本市場的領先地位。《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的嚴厲法規,加上歐洲及亞洲證券與衍生品交易所的競爭力日益增强,可能把資本永久性地從美國轉移出去。22日,紐交所集團正式提出以102億美元收購泛歐交易所,使美國面對首起跨大西洋交易所合幷的前景,引發了如何監管它們的疑問。

  隨著推動《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出台的公衆憤怒漸漸消退,以及美國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可能落于人後的擔憂與日俱增,美國立法者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恢複監管與自由的平衡。10年前,正是這種平衡讓美國成爲全世界流動性最强、監管最完善的資本天堂。

  來源:國際金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