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國企業投資的機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6 06:55:09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有調查顯示,在非洲進行投資效益高達36%,亞洲爲16%,全球平均爲14%。財經時報發表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經濟研究室副主任、經理人聯合會(IMU)中國區首席專家史永翔文章如是說。

  機會利潤在區域間的移動

  文章說,世界經濟發展,經歷了歐洲經濟→美國經濟→日本經濟→拉美經濟→亞洲四小龍經濟→中國經濟。伴隨著這些區域經濟的轉移,就是區域經濟機會利潤的移動。

  地區經濟啓動需要抓住兩點:原料和市場。在這個轉移中,一些國家和地區抓住了發展機會,完成了工業化初級階段,伴隨著機會利潤的轉移,走向了全球化,如歐美、日本。但沒有進行産業提昇的如拉美,隨著機會利潤轉移,經濟成了空洞化。

  一個全球化企業的成功,是從輸出原料→輸出産品→輸出技術→輸出管理。最後的實質是達到全球市場的操控力。文章表示,中國企業應當正視這個機會利潤的轉移過程,隨著中國經濟越發接近臨界點,全球區域機會利潤將出現轉移,下一步將會在非洲。

  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途徑

  文章指出,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路徑可以有兩條:一條是直接的道路,具體爲嫁接收購歐美企業已成型的技術品牌。

  另一條路走間接的漸進式道路,以中國企業現有的能力,結合國際資源,逐步積纍資金及品牌實力,以此方式結合利用國際市場和區域機會利潤轉移的機會,走全球化道路。

  前一條路是快速成長的道路,目前我們的企業採取這兩種形式:一,收購全球産業鏈已經發生轉移的産業,如聯想收購IBM,以此獲得品牌、技術,但已經過時。想以此進入全球高端市場,事實證明也不容易,目前聯想市場回歸亞太區,就是證明。

  另一種形式是收購歐美已衰敗的企業,如TCL收購施奈德,這個整合難度更大,再加上歐美成熟市場的高門檻,將使得我們還很不成熟的中國企業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而我們認爲,中國企業要走向全球化必須走漸進發展的道路,以自己擅長的製造能力,去整合全球資源,幷進入相對較低門檻的市場,如非洲,給自己十年的時間完成從資源加工型到品牌市場型的過渡。

  中國企業投資非洲的機遇

  比較優勢可以說是經濟學中最基礎的概念。生産要素的比較優勢通過生産要素資源的國際化優化配置,達到合理化的程度。

  在中非合作中,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在於:

  1.資本優勢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積纍了大量資本,人均GDP超過1500美元,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投資率在40%以上,而非洲人均GDP約600美元,投資率20%左右。

  2.適應性行業技術優勢

  經過市場的長期洗禮,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家電、手機、集成電路、IT等産業群已體系完整,運作成熟,具有强大的 競爭力。

  而非洲的工業由於受國家保護政策影響,競爭能力差,而其廣闊的市場又爲中國企業提供了生存條件。中國的農業技術在非洲更是佔有明顯優勢。

  據美國商業部最新調查顯示,在非洲進行項目投資效益高達36%以上,而亞洲爲16%,全球平均爲14%。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生産型項目,不僅可以利用當地市場,而且還可以利用非洲國家向歐美出口無配額限制的有利條件,做轉口貿易。

  3.非洲資源與中國生産能力的互補

  石油應該是中國對非洲戰略最重要的一部份。中國對石油進口的需求比任何其他國家增長的都要快。目前25%到30%的中國進口石油都來自非洲。

  中國已經和南非、尼日利亞、安哥拉、蘇丹等非洲國家簽署了上億美元的石油合作協議,而且還在津巴布韋、剛果共和國等國家投資數百萬美元開採銅礦和鈷礦。

  文章强調,中國企業必須釋放自己的製造能力,才能從中國製造走向全球製造,進而積纍資金與全球經營能力,從而成爲全球型的品牌經營企業。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