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邊境禁區縮減開放旅遊可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08 07:55:21  


  中評社香港9月8日電/盛傳多時的開放邊境禁區一事,昨日終於有了結果,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大面積開放邊境,禁區範圍將由現時的二千八百公頃縮小至八百公頃。新禁區將需要加建圍網,工程將於二○一○年竣工。

  《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現有的邊境禁區,於一九五一年由港英殖民政府設立,而沙頭角中英街的存在更可追溯至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也就是說,隨著未來禁區的大面積開放,邊境的含義也將會出現重大變化,而這一變化不僅體現在土地用途上,同時也是一個時代和觀念轉變的見證。當年的邊境禁區,不僅嚴格限制著兩地民眾的來往和土地的使用,同時也在港人心靈上築起了一條“楚河漢界”。

  今天,香港已經回歸祖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之下,主權定義上的邊界已不再存在。當前有關開放邊境禁區的建議,是為了在港深兩個地區之間實行更有效的管理和確立治安秩序,更有利於兩地的進一步發展和合作,而不再是為了分離和設限。今日遙望邊境禁區的未來發展,確令人感慨而又振奮。

  社評說,建議中的大面積縮小邊境禁區範圍,完全切實可行。事實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邊境禁區彷彿成了一個被遺忘、棄置的荒原,不僅與整個香港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脫節,而且隨著內地近年的開放改革,另一邊的深圳亦早已萬家燈火,沙頭角一帶卻仍是冷冷清清,而且越來越見衰落。這一切不僅對居住於該區的萬多名居民不公平,對廣達二千八百多公頃的土地資源也是嚴重的浪費。至於當年曾嚴重困擾港人社會的偷渡問題,近年亦已大幅緩和,如果只是為了每日區區幾名偷渡客而要將大範圍的土地“凍結”,無疑是“得不償失”之舉。

  因此,無論從兩地關係以至土地資源的運用上,“淡化”邊境禁區都是應有之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議”並不是實行“全方位”的開放,如中英街就不在開禁之列。一些人士對此可能會有不同意見,認為開放得不夠徹底,效果也就不會明顯。不過,必須看到,維持一定的邊境管制秩序在當前來說仍有必要,“冇掩雞籠”並不代表真正的開放,也未必符合兩地民眾的利益;一些犯罪集團的走私活動,包括各種電器、食品、肉類以至香煙、毒品等仍然猖獗,開放禁區可不能為他們大開方便之門。

  社評指出,至於說,大面積開放禁區之後,二千多公頃的土地如何運用,則是另一個有待商討和解決的問題。從昨日公布的消息看來,政府目前首先是改建圍網等設施,同時廣泛徵求新界鄉議局、立法會議員、旅遊業界等意見,下一步才會決定具體的發展方向。而一些政黨和團體早前曾提出建議,要求興建邊境工業區或商貿區、展覽館等。這些建議,當然都頗有創意,但如何付諸實行,包括交通、電力、環保等基建設施如何配合解決,則不是簡單的事。

  另一方面,對邊境禁區的開放,環保團體亦已表示高度關注,因為該處擁有大面積的濕地和樹林,是不少珍貴生物的棲息之地,具有保育價值,自然景觀也相當優美,此外,還有一批古老圍村也具有保留價值。看來,未來在發展規劃中,保育和環保問題的確應該引起重視,切勿竭澤而漁,為求發展而犧牲了環境。其實,對不少港人和遊客來說,邊境禁區曾是神秘之地,發展旅遊業應大有可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