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從4個方面26項條目明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的具體舉措,以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點。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多且老齡化速度快,但這也形成了發展銀發經濟的巨大空間。目前,中國銀發經濟規模大概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約為6%左右。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約10%。
光明日報發表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二級教授肖文、浙江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潘家棟文章表示,當前,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場景、個性化需求蓬勃興起,讓數字技術更好地滲透公共服務、老齡產品、文化生活等領域,進入老年群體的生活,是滿足老年群體多元化多樣化多維化需求的重要路徑,也是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搭建起了智能化、個性化應用場景,讓老年群體辦事更為便捷、生活更為豐富,能夠滿足老年群體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在生活服務上,數字技術能夠降低企業主體和老年群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使企業創新產品和服務滿足老年群體在用餐配餐、購物消費、旅遊出行等方面的多樣化需求。在公共服務上,政府部門、社區、醫療機構等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各類辦事、就診等場景,能夠降低老年群體等待時間,提高老年群體辦事、就醫等的體驗感。尤其是在醫療健康領域,隨著數字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醫院已經成為就醫問診的重要載體。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中國遠程醫療服務縣區覆蓋率達100%,遠程醫療協作網已覆蓋所有地級市2.4萬餘家醫療機構,這為老年群體的慢性病管理等健康服務帶來了便利。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服務相結合,利用數字技術拓寬老年群體服務新場景,滿足老年群體多元化需求,激發銀發經濟市場空間。
文章介紹,新技術蓬勃發展和迭代演進是產業化的過程,伴隨著數字技術日益成熟並應用,諸多新產品新產業蓬勃發展,類似智能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產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根據市場分析機構發布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3470萬台,同比增長7.5%,整體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根據工信部數據,2023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2.2萬套,同比增長5.4%,服務機器人產量達353萬套,同比增長9.6%。這些新型設備的廣泛使用,將會在老年群體的日常健康監測、家務活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可穿戴設備的應用能將各項生理指標進行記錄、評估並及時反饋,降低老年群體突發疾病的風險,提高突發風險的應對能力;家用機器人的應用能夠為老年群體提供日常打掃、做飯等服務,減輕老年群體的負擔,而且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將會促使家用機器人兼具陪伴等功能。數字技術發展為新產品開發應用提供了支撐,豐富了老年群體產品選擇和產品體驗,培育銀發經濟新增長點。
文章指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在滿足老年群體物質富裕的基礎上,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提高老年群體生活品質的必然要求。老年大學興起、老年教育資源庫建立等實踐正是豐富老年群體精神生活的生動體現。數字技術廣泛使用,既豐富了文化內容的創作,又便捷了文化內容的獲取,有利於滿足老年群體多維度的精神生活。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12月,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占網民總數的14.3%,中國老年網民規模為1.51億人。在數字化時代,短視頻等內容不斷興起,人人皆可為導演、人人皆可為主角,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積極參與製作短視頻,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已經成為短視頻行業新的“流量池”。不僅如此,借助社交軟件等,老年群體能夠跟子女、朋友等實現實時互動交流,跨越時間和空間所造成的物理障礙,提高了老年群體與子女之間、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提升銀發經濟的內涵品質。
文章強調,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銀發經濟也需要關注數字鴻溝、網絡詐騙、數據安全等問題。這就要求企業等主體既要推進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但又要降低數字技術門檻,加大產品和服務的適老化改造,推出更加適應於老年群體接受的產品和服務,消除老年群體的數字技術焦慮。從風險防範而言,政府部門應加強數字技術監管,持續提升對網絡詐騙的打擊力度,尤其對老年群體等重點對象加強預警和風險防範,進一步完善數據要素應用及流通的法律法規體系,讓老年群體能夠更為安全地享受數字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同時更好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助力數字技術賦能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