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7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三農’是中國政治大考”的社論說,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當前中國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繼續擴大。他坦承,這是中國“面臨的艱巨任務”。
因此,今年施政重點,在“民生”問題上下足功夫,將投入數千億元人民幣,幫助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救助社會弱勢群體和經濟困難的城鄉居民。
社論表示,中國的“社會弱勢群體”和“經濟困難居民”,最大的一塊,便是來自9億農民。溫家寶所列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五個困難和問題,與農民直接相關的就佔三個。一個是糧食增產和農民增加收入難度加大;另一個是看病難、看病貴和上學難、上學貴問題突出,以及在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企業改制、環境污染等方面,民眾利益受損;還有一個是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煤礦、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頻繁發生。
社論指出,挾著中央財政年收入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實力,溫家寶宣布給農民三大優惠舉措:一是今年起,9億農民無需再交納農業稅,長達2600年的這個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歷史舞台;二是從今年起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的學雜費;三是到2008年全國農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這種魄力,令人敬佩,中國媒體甚至以“德政”歌頌。然而,以問題的嚴峻程度來衡量這些經濟建設或財政措施,就會發覺還遠未到可以歡呼的時候。中國副總理回良玉就提醒說,全面取消農業稅,並不等於農民負擔問題完全解決了,農民負擔反彈的隱患依然存在。
社論說,套用溫家寶愛用的除法,如果把今年中央財政要用於“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的3397億元人民幣支出,除以近百萬個農村──樂觀地假設中途沒被“截留”──平均也就僅僅分到三幾十萬元,要造橋修路、建設灌溉水利等公共設施,幾乎杯水車薪。何況,在廢掉農業稅,又免掉“三提五統”和各種集資攤派後,很多基層政府已陷入財政困境,於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難以為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不從心,農村文化、衛生等公益事業投入捉襟見肘等等困難繼續湧現,極可能會再跟農民要錢。
如果問題僅僅是錢不夠用,靠著中央政府每年近千億元的“轉移支付”,或許仍有慢慢紓困一天,可是,當前最大的問題恐怕不在於財政。鄉鎮、縣市政府大樓堂皇宏偉,而農村學校破陋不堪、公共診所缺醫少藥等現象,早已不是新聞。中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任玉嶺直言批評不少黨政機關用錢上大手大腳和舖張浪費的現象非常嚴重,行政管理經費增長之快,已達到世界少有的地步──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爆增87倍!這便是所謂的公共財政成了“吃飯財政”。正因此,關心三農問題的民間學者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口號,未露喜色,反倒擔心中央下撥財政有如“泥牛入海”。
社論認為,如何使地方政府更廉正有效,消除官民矛盾的症結,看來才真正是溫家寶未予道破的“艱巨任務”。因此,諸如礦主爆富而礦工命賤,糧食價低而化肥、機械卻越來越貴,等等現實問題,既是經濟問題,更是中國政府的政治大考。大考的答案,當然不只在經濟措施,更不可能只在財政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