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反思優尼科事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30 07:28:04  


  中評社香港4月30日電/“中海油去年競購優尼科未果,主要教訓是對國際政治阻力估計不足,的確失去了一次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絕好機會;但企業在競購過程中的難得經歷,將是中海油進一步國際化的寶貴財富。” 

  在近日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國際論壇”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投資部總經理肖宗偉演講時如是說。肖宗偉說,2008年,中海油將建成具有國際能力的綜合型能源公司;在此基礎上建設一個國際一流的能源公司。 

  經濟參考報發表文章稱,顯然,在競購優尼科未果大半年後,中海油依然堅持自己的國際化目標。而此次論壇上的講演,也是中海油首次公開披露對迄今自身國際化最大膽嘗試的反思。 

  跨國幷購:爲什麽是優尼科? 

  2005年6月22日,中海油正式宣佈競購美國有100多年歷史的老牌石油公司——優尼科,由此揭開了“優尼科事件”的序幕。此舉在國際市場引起轟動,也震動了美國朝野和普通民衆。 

  中海油爲什麽選擇跨國幷購?“這是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快速建立國際級能源公司的需要。”肖宗偉說。 

  當時爲何選擇優尼科爲幷購對象?肖宗偉指出了以下幾個“2/3”:優尼科原油儲量和産量與中海油相近,但當時市值僅爲中海油的2/3,存在較大昇值空間;優尼科分佈在亞洲、裡海地區的優質油氣資産佔其總資産的2/3。這些地區靠近中國市場,中國文化更能發揮作用;優尼科公司登記儲量中2/3爲天然氣且增長空間顯著,還有約10億桶儲量的天然氣因市場未落實原因而暫未登記儲量,在中國的液化天然氣市場落實後可以很快增值。 

  教訓深刻:對國際政治阻力估計不足 

  事實上,早在2005年2月27日,優尼科就向中海油提供了初步資料,邀請其作爲友好收購的候選公司之一。而在至中海油正式宣佈競購的4個月時間里,中海油正式啓動了初步評價、詳細盡職調查、評價等工作流程,與優尼科展開了密切接觸。在競購對手——美國另一家石油企業雪佛龍2005年4月4日報價後,中海油進行了深入研判幷于6月22日正式宣佈參與競購,于次日也公開回應出價。 

  然而,這個“你情我願”、互利共贏的“友好收購”,却引發了美國部分國會議員的過分反應,稱此舉危及美國能源與安全,要求美國政府從中干預。正是非經濟的因素,造成了其後遭致大部分國際輿論批評的“優尼科事件”——政治因素迫使中海油不得不退出競購,優尼科最終落入雪佛龍囊中。談及此處,肖宗偉說:“現在看來,我們當時對國際政治阻力估計不足,喪失了一次稍縱即逝的絕好機遇。” 

  具體來說,當時收購未果的主要障礙是,“沒有充分預估到,美國這個世界一流强國上百年來形成的極度自負、充滿强烈榮譽感的民族主義自尊心確確實實受到了打擊,美國國會和很多美國人對中國公司的收購表現極度的驚愕和恐懼”。 

  當然,肖宗偉也客觀評價說,與美國國會的“百般阻撓”相比,美國政府相對“克製冷靜”。 

  如,布什總統當時面對國會的壓力祗是表示,美應幫助中國尋找替代能源、提高效率,减輕對國外石油的依賴,這“符合美國經濟和國家利益,有助於减輕全球石油供應和油價的壓力”。 

  收穫良多:市值飈昇、知名度提昇 

  文章稱, 深刻的教訓,對於中海油的國際化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肖宗偉認爲,中海油競購優尼科雖最終未果,除了教訓外收穫亦是良多。 

  40天內中海油市值增加80億美元。從2005年6月22日正式宣佈競購,到2005年8月2日正式宣佈撤出,中海油公司市值大幅飈昇,從220億美元增加到300億美元,淨增80億美元。股價共上漲33%。 

  中海油知名度迅速提高。世界主流媒體連續一個多月對中海油進行了大量報道,最集中是英國《金融時報》單日刊載5篇關於中海油的文章。 

  “國際媒體對中海油競購的評價,多爲中立和正面的。”肖宗偉進一步表示。他提供了如下一組數據:在6月23日至8月10日期間,《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要媒體,對中海油的報道數量高達355篇,其中78%爲態度中立和正面,僅有22%爲負面。 

  鍛煉了隊伍,積纍了經驗。肖宗偉說:“整個競購過程中,我們對國際市場遊戲規則的嚴格遵循,進退自如的出色表現,得到了國際資本市場的一致好評。通過競購鍛煉了國際化發展的人才隊伍。” 

  “所有這些寶貴的經歷與收穫,將爲今後中海油進一步國際化提供充足的動力。”肖宗偉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