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賣血式”脫貧飲鴆止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7 10:18:01  


  中評社香港5月17日電/《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何謂“賣血式”脫貧?簡而言之,就是爲了脫貧,過度發展經濟,無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後果,進而陷入惡性循環:越脫貧,環境和生態被破壞得越嚴重,越使去可持續發展力。
  
  過去20多年來,國內已經使數億農村人口脫離了貧困狀態。按照每人年收入不低於683元的中國標準,到2005年年底,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還有2365萬人。按照人均每天消費1美元的標準,中國的貧困人口總數僅次於印度,列世界第二位元,需要扶持的貧困群體數量依然龐大。

  社論指出,據此,貧困問題仍然是中國嚴峻的社會經濟乃至政治問題。尤其是,經歷了2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後仍然沒有脫離貧困的民眾,基本生活在資源稟賦較差的地區,其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本更加薄弱,往往會因爲自然災害、市場風險或家庭變故而陷入赤貧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持續投入資金幫助貧困人口非常重要。根據財政部等相關部門的統計,在1997年至2003年間,僅中央政府就投入扶貧資金1838億元。自此之後,政府的扶貧投入逐年增加。不過,專家們的分析研究表明,專項扶貧投資在短期內對貧困人口數量的影響,作用可能不大。
  
  資料顯示,貧困縣實際扶貧資金總額和人均值自1999年後逐漸下降,而中央政府在這一時期的扶貧投資是逐年增加的。這說明,越來越多的扶貧資金沒有投到貧困縣。進一步而言,這些資金即使投入到貧困縣,也很可能有相當大份額被非貧困居民佔有。因而,在考慮下一步扶貧戰略時,儘管政府仍然必須加大投入,但也不應單純依靠它。
  
  社論說,另一種做法就是“賣血式”脫貧。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爲了減少貧困,政府在西部地區安排了很多工業或能源開發專案。但是,當地貧困人口的狀態其實沒有大的改觀。這些專案基本無力安排當地農民就業,而民衆反而要承擔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後果。

  故此,要解決貧困問題,需要省思與改進目前的扶貧思路及扶貧戰略。
  
  過去國禸反貧困取得的奇迹般成就,主要是農民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與權利的結果。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農村改革使農民可以支配承包土地,這促使農業生産效率大幅度提高,大量農民因此而擺脫了絕對貧困狀態。隨後,政府放鬆了對人口流動的限制,承認了農民事實上的遷徙自由,大量農民湧入城鎮和沿海加工業地區,進入現代經濟部門。這些人口的收入隨著勞動生産效率的提高而大幅度增加,從而提高了部分農戶的收入,使其走出貧困人口名單。
  
  面對數量依然龐大的貧困人口,恐怕仍然需要繼續尊重農民的自由,保障他們的權利。這包括,尊重農民的遷徙自由,允許甚至鼓勵他們向城鎮轉移,包括向其提供某種城鎮就業資訊、提供就業前的培訓。
  
  同時,建議政府通過“新農村”建設,更有效地保障農村自治,通過改進鄉村治理結構,讓鄉村公共機構真正服務于農民。這種權利保障與制度改進,可以使農民在當地通過深化分工提高效率,增加收入。這種制度改進也是提高政府扶貧資金利用效率的基礎。只有健全鄉鎮治理結構,政府下撥的大量扶貧資金,才能落到真正貧困的人手中。
  
  還有就是,建議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村的公共投入。尤其是對兩千多萬絕對貧困人口,讓他們迅速擺脫貧困恐怕不太現實。事實上,在制定扶貧戰略時就需要確認,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完全消除貧困。但政府應當爲這些絕對貧困人口建立基本的救濟性保障體系,確保他們不至於陷於生存艱難的狀態。因而,在農村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應當納入到扶貧戰略中考慮。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