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澳門日報:擴大中國石油來源 確保能源安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2 10:22:35  


  中評社香港6月2日電/澳門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說,有關中國石油問題的消息,可謂憂喜參半。憂者,是國際石油價格連續飈升,給石油進口量急速增長的中國帶來越來越大的經濟負擔;與此同時,中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一些大城市斷斷續續發生“油荒”,燃油供應不繼、油站排長龍已不再罕見。 
  
  喜者,中國的“石油外交”頻頻報捷,從周邊鄰國到中東、非洲,同中國達成能源合作協議和意向者不少,石油來源不斷擴大,為確保進口石油的不斷增長和穩定供應取得可觀的進展。 

  因應國際石油價格的大幅上升,去年中國已五次調高成品油價格,今年也調升了兩次,一次在三月、一次在五月。若國際油價升勢不能遏止,今年繼續調升成品油價格的機會仍高。令人擔心的是,在廣東等地最近燃油價格上調的同時,一些型號的汽油和柴油依然緊缺,供不應求,計程車乃至公共交通工具營運成本上漲,盈利減少,經營困難。 

  社論指出,的士加價,影響民生,以至刺激物價,推高通脹,不利經濟。燃油的緊缺,還波及農業,國家發改委、農業部不得不發出緊急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和各地有關部門,要切實保障農業機械的用油供應,以行政命令緩解農械用油的緊張,以保夏收等農業活動正常進行。可見,石油價格暴漲與供應緊張,已廣泛波及中國的民生和生產領域,影響日趨嚴重。 

  提高國內石油產能和加快石油進口、保障能源安全和經濟健康運行已急不容緩,悠悠萬事,唯此為大。 

  據統計,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去年能源消費的自給率仍高達百分之九十二點八,也就是說,絕大部分能源供應自己可以解決。去年進口的原油為一點一九億噸,成品油○點一七億噸,其總量約為日本的一半、美國的兩成。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中國進口的原油和成品油的總量遠不及美、日,彼此不成比例。因此,鼓吹“中國能源威脅論”者並無充分理據。 

  但也必須看到,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在石油等一次性能源方面的消耗量和進口量正在迅速增加,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估算,二○○一到二○○四年間,中國新增的石油需求佔了全球新增油需的三成六,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 

  石油在中國能源中比重的增加,決定了中國能源政策的國際戰略實際上就是石油國際戰略。 

  社論認為,在現階段,儘管中國也致力於發展核能,但這方面的進展追不上市場的需求,石油在中國能源的比例中,在今後相當時期內仍將有增無減。這種趨勢,決定了中國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能源市場,旣保持國內石油產量穩步上升,也要積極推進石油來源和運輸通道的多元化,並加快發展天然氣,形成油氣並舉的能源供應格局。 

  哈薩克斯坦——中國石油管道本月正式供油,是中國擴大石油來源的重大進展,這條油管的建成,對推動俄羅斯和中亞各國加速與中方能源合作有積極作用。哈中油管可能成為俄油輸華的通道之一,與俄哈管道相連。有關中哈再建一條與油管平行的天然氣管道,雙方也在計劃之中。 

  游走於中、日兩國之間的俄羅斯,在普京不久前訪京之後,建設連通中國油管和保證對中國石油供應的態度,也變得比前積極。剛剛結束的中——阿(拉伯)合作論壇,雙方在擴大能源合作方面的承諾,對中國都是喜訊。伊朗及沙特的石油,對中國依然重要,沙特國王最近的訪華之行,有意幫助中國在海南建立儲油基地,這對中國實施戰略石油儲備計劃也是好消息。 

  社論指出,令人擔心的是,目前中國的進口石油,有八成仍經馬六甲海峽運送,這條通道的安全性備受質疑,平時易受海盜襲擾,戰時易被敵國封鎖。因此,考慮在緬甸與中國雲南間興建石油管道,在雲南直接煉化,不啻是個有見地的建議,旣可縮短石油運輸航程,也方便就地提煉、就地銷售,有利緩解南方油荒。要從“馬六甲之痛”中解脫出來,應讓中緬油管早日上馬,早日實現。 

  探測和開發近海油氣資原、增加儲備,仍是中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爭取同日本和東盟國家達成協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東海和南海的油氣資源,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