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産能過剩要防止緊縮過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7 06:55:30  


  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長期來看,工業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最大瓶頸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資源瓶頸,一個是技術瓶頸。中國證券報發表評論文章說, “十一五”規劃對如何突破這兩個瓶頸,已經做了戰略部署和中長期安排。但是,短期工業政策措施如何努力與之協調、銜接,防止出現過大的短期波動,是非常重要的。

  産能過剩顯現負面效應

  文章分析,從行業看,部分行業特別是原材料、製造業前期投資過多、過快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過剩産能。根據有關部門公佈的資料,鋼鐵産能到去年末已經達到4.7億噸,在建7000萬噸,擬建8000萬噸。有人估計“十一五”期間鋼鐵産能要剩餘2-2.5億噸。汽車産能方面,資料顯示去年末已經形成1000萬輛左右的産能,在建、擬建有1000萬輛左右。根據已有資料進行估算,期末過剩産能有可能達到1000萬輛。除了鋼鐵和汽車外,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等行業産能的過剩情况比較明顯。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目前産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規模較大,存在“潜在過剩”。如果“十一五”時期三次産業結構優化昇級加快,製造業、重化工業增長比“十五”有所放慢,那麽這些行業的增量需求會逐步减少,在其供給繼續保持慣性擴張的情况下,供求缺口擴大的壓力增加。

  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企業庫存有所增加,工業品出廠價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下降到3%以下,比2004年的6%、2005年第三季度前5%以上的水平明顯下降;企業利潤下降,虧損企業數增加。更重要的是長期的負面效應:水、土、礦等自然資源消耗量大,生態環境壓力增大;過多的供給强化本國出口企業的惡性低價競爭,引發更多的外部限制,强化“快速增長的國民總産出過於依賴快速擴張的總投入”的不良循環。如不及早緩解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會破壞産業經濟健康發展,導致通貨緊縮,引發繁榮後的衰退。

  調控需掌握好措施力度 

  文章稱,今明兩年把控制過剩産能作爲宏觀調控的著力點之一,既必要又及時。但是,調控過剩産能要注意針對性,掌握好措施力度,防止緊縮過度。

  第一,注意三個“結合”。一是總量平衡和結構調整相結合,通過促進企業組織結構、技術結構和産品結構的優化昇級,來緩解産能供大於求的矛盾。二是存量調節和增量調節相結合。存量方面,要通過幷購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在細化分工基礎上延長産業鏈,實現部分産能的轉換和替代;增量方面,主要措施是嚴格行業和市場的准入,利用合理的規模標準、技術標準、環保標準控制新産能的形成。三是供給調節和需求調節相結合,加强需求引導,通過擴大需求渠道消化産能,提高産能利用率。

  第二,促使審批公開化、技術化、法制化。在現行的核准制下,行業産能形成實際上首先與行政審批有關。要控制産能過剩,要使審批技術化、標準客觀化、准入法制化,最大限度地限制審批人員的彈性權限。祗有把“事前控制”與“事後調節”有機結合起來,實行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避免産能過剩和産能不足的週期性反復。

  第三,更多地運用市場參數進行調節。對於仍處在體制轉型途中的中國經濟來說,産能調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行政力量施加影響。爲了使企業行爲逐步走向市場化、理性化,增强對市場信號的反應能力,從對政府依賴轉變爲對市場依賴,宏觀管理部門應當更多地運用價格、稅率和利率等市場參數來調控産能的形成和變化。在調控過程之前、之中,應及時發佈有時間序列數據的産能信息,使企業形成合理預期,有效選擇擴大還是縮小産能。

  第四,注意短期靜態平衡與長期動態平衡的銜接。爲了避免産能過剩和産能不足週期性循環,在調控産能時要注意短期靜態平衡和長期動態平衡協調、銜接,這就要求調控者對産能和需求的未來變化有一個較爲準確的判斷和把握。

  第五,更靈活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科學的産能調控,應從供給和需求兩側採取協同措施。在需求調節中,應靈活有效地利用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同時兼顧擴大出口和擴大內需。比較好的選擇是加快發展那些不産生短期競爭性供給的行業,比如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不僅不會形成短期競爭性供給,而且可以創造新的需求。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