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與地緣政治動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9 07:34:01  


  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在經歷過一小段風平浪靜的蟄伏期後,國際原油市場又起波瀾,偃旗息鼓兩個月的高油價伴隨著滾滾熱浪再度席捲而來。7月5日,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8月原油期貨報收于每桶75.19美元,刷新了4月21日創下的收盤紀錄高點。

  第一財經日報文章評論說,習慣“油價過山車”的顛簸起伏之後,關注的焦點很快聚集在了問題的核心之處:此番油價高企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油價還會繼續走高嗎?

  文章稱,從供求兩方面細緻考量,季節性、突發性的現實因素無可回避。美國能源部最新數據顯示,原油商業庫存下降了340萬桶,而汽油庫存也下降了100萬桶。青黃不接的當頭,墨西哥灣地區一條重要水運通道却因發生原油泄漏事故而運輸受阻。更爲雪上加霜的是,飓風活躍期的到來讓本就吃力的能源供給愈發顯得風雨飄搖起來。在供不應求的市場背景下,在暗礁潜藏的未來展望中,油價不可避免地節節攀昇。

  然而,夏季終究會要過去,突發事件也會很快得到妥善處理,這是否意味著此番油價飈昇祗是曇花一現的“季節性”變化呢?事情幷沒有這麽簡單。在近來一系列研究報告均已預測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將出現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石油需求預期理應有所下降,僅有的幾個突發性、季節性因素何以帶動如此劇烈的價格變化呢?很顯然,還有更大的一股潜在力量在影響國際油市。

  文章認爲,近日的油價狂飈幷不是一個“獨立事件”,與此如影隨形的是黃金價格的强勁反彈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寬幅震蕩。三者的不期而遇幷非無意的巧合,實際上,這些金融現象的背後都暗藏著同一個不易察覺的深層動因:地緣政治動蕩。

  拖而未决的伊朗核問題、興風作浪的尼日利亞反政府武裝、包括近日引人注目的朝鮮半島事件,都使得政治風險日益演化爲最不容忽視的風險構成。這直接導致了彼此相互激化的兩個結果:投機猖獗和市場恐慌。地緣政治動蕩很多發生在能源重鎮,尼日利亞是非洲第一大産油國,而伊朗則是歐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坐擁世界石油總儲量的十分之一,幷控制著石油外運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都在國際石油板塊中佔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這些産油區的政局不穩讓本就漫長、脆弱的能源供給綫更加岌岌可危。而那些發生在貧油國的政治動蕩雖然沒有直接作用於能源市場,但其潜在的呼應效應却給産油國政治動蕩的加劇帶來了深遠影響。在能源安全潜在受損的背景下,一方面能源儲備需求驟然上昇,另一方面市場預期迅速調高,這給油價走强提供了綿長動力。

  與此同時,地緣政治動蕩帶來的潜在能源危機直接給敏感的國際金融市場造成了恐慌,在市場心理起伏不定之時,金融産品價格隨之大幅波動,主要貨幣幣值穩定受到劇烈沖擊。在能源安全、貨幣安全雙重缺失的背景之下,黃金作爲金屬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價值儲藏職能高度閃光,引致資本大幅流向“最佳避難所”,金價一路高漲。

  所以,油價走高、金價反彈、市場波動三種金融現象的同時出現意味著此番油價高漲幷非祗是“季節性”走勢,地緣政治危機的潜在影響不容小視。更值得注意的是,油價成因構成中地緣政治因素的確認很可能又暗示著一種令人深思的“惡性循環”:處於動蕩漩渦中的政治體很可能以這種“能源實力”爲本錢,更加有恃無恐地進行政治斡旋,祗要這種“能源實力”能够真實有效地成爲“可置信威脅”,其討價還價能力必然會顯著增强,而博弈能力的此消彼長也許會將整個政治博弈導向更加“集體非理性”的均衡結果。而這,很可能又會變成新一輪油價高企的導火索。

  文章表示,無論如何,此番油價再度飈昇很大程度上是地緣政治動蕩深層作用的結果,祗要政治風險持續存在,這種高位震蕩走勢還會長期維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