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的“缺德利潤”從何而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1 07:15:38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很多下崗工人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的道路,但這條道路幷不平坦。

  財經時報文章稱,本來理所當然該爲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如今它們無論大小,已經不屑于做小客戶的生意了。據調查,北京幾乎所有的商業銀行,目前都不願意爲註册資本50萬元以下的企業提供服務,即使資本達到50萬元或100萬元,開戶銀行也會開出苛刻條件,强行凍結賬戶上的部分資金,爲本來已經舉步維艱的創業者帶來巨大的創業風險。

  文章指出,據國家工商局統計,註册資本在50萬元以下的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大約有2400萬家,按平均每家企業解决3人就業計算,這些小企業將爲中國帶來7200萬個就業崗位;按平均每個賬戶被强行凍結3萬元資金計算,這筆資金的數額將達7200億元。

  更爲惡劣的是,對這7200億元的企業存款,銀行祗需支付活期存款利息,却可以無限期地佔用。如果按照中國目前4倍多的貨幣乘數,這7200億元存款可以創造出近3萬億元的貸款,而這筆貸款僅按貸款基准利率(5.82%)和活期存款利率(0.72%)之間的利率差(5.10%)計算,每年將爲商業銀行帶來1530億元的利潤。

  必須明確,這1530億元的利潤,是各商業銀行從中國最弱小企業的口袋里强行掠奪的。它通過把自己的流動性風險强行轉嫁給創業企業,而獲得的“缺德利潤”。

  在中國,百八十萬註册資本金的企業根本不可能獲得銀行的貸款。不僅如此,就連最基本的轉賬、結算服務銀行都不願意提供了。無奈之下的創業者,不得不以個人賬戶替代企業賬戶,這不僅扭曲了商業銀行的會計科目——企業存款變成了居民儲蓄,而且大幅放大了社會經濟交往中的現金流量,爲社會犯罪提供了溫床。

  文章表示,銀行的上述做法,不僅意味著小企業被銀行强行抽血,通過信貸方式輸送給大企業,同時也加大了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難度。

  一直以來,央行一直高度關注商業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用短期存款支撑長期貸款)的問題,幷專門爲此調整利率結構,但效果幷不理想,在這一背景下,央行是不是需要重新考量這個問題?

  再有,銀行的上述做法,也迫使這些小企業躲開了稅收監管的視野。我們無從統計相關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年這些小企業的營業收入將數以萬億計,而國家爲此而流失的稅收至少應以百億計算。

  如果說,我們上述論述講的還是大道理,那麽小道理呢?

  文章說,可悲的是,幾乎所有小企業主都意識到了商業銀行在“侵害他人權益”,但他們却不知道去哪投訴。更可悲的是,像北京農村商業銀行這樣的小銀行,他們的前身是農村信用社,是專爲農民做生意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但是今天,他們徹底變味了。他們可以在城市里爲10萬元註册資本的企業筑起高高的開戶門檻,誰還能指望他們爲農民服務?

  文章最後呼籲,政府管理者們該出手了,必須盡快制止商業銀行的“缺德利潤”,否則同樣會誤國誤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