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建議在香港舉辦殷墟文物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4 10:25:58  


  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中國河南省安陽殷墟遺址,昨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一致通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此,有關省市當局舉行了「申遺成功」大會,大事慶祝。與此同時,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也在大會上通過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社論說,殷墟得以名列「世遺」,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大事。近年,由於各地「申遺」者眾,教科文組織為確保「世遺」質量,嚴格限制每國政府每年只能就「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各作出一項申請,即有關申請先要在國內輪得上隊,然後才有機會被教科文組織所考慮。而一旦得列「世遺」,即被視作全人類共同的珍貴財富,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俱得以大大提高。

  安陽殷墟此次的被列入「世遺」,也走過了一段艱辛曲折的路。據悉,有關省市當局早在六年前已提出申請,而且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修葺遺址,但有些方面一直未符要求,如根據有關規定,遺址現場方圓多少公里內不得有現代化建築物,而離殷墟不遠處正是當時尚未搬遷的安陽鋼鐵廠。加上內地其他省市以至同省的激烈競爭,如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石窟就跑在了殷墟的前頭,早兩年獲得提名並「申遺」成功,以致殷墟登上世界文化舞台的時間一再往後推延。

  殷墟的列入世界珍貴文化遺產,是理所當然。一九二八年開始考古發掘的安陽殷墟,是距今三千三百多年前中國商朝的都城遺址,在其內出土大量甲骨和青銅器,其上大量文字清晰可讀。而在殷墟發現前,周朝之前是否曾經有夏朝、商朝的存在,曾被部分中外歷史學家所質疑,一些人甚至指夏禹其實只是一條蟲。直到安陽殷墟重見天日,經過考古學、文字學和史學專家考證、解讀甲骨文和青銅器皿文,終於證實了商朝的存在,而且從殷墟青銅器工藝水平的精湛完全可以肯定,在此之前已經有更早的文化即夏朝的存在。由於殷墟的發現,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移了一千多年,整個人類的文化歷史也得以增添了極為光輝、重要的一頁。

  近百年來,甲骨文、青銅器一直是中外考古學家最熱中、最重視的研究課題,只要解讀出甲骨文上的一段話或青銅器銘文的短短幾個字,即可以成為一篇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因此,可以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直到今天才把殷墟列入「世遺」,不是來得太早、而是來得太遲了!

  社論又說,可以相信,殷墟列入「世遺」後,將會聲名更噪,為更多的中外人士感到興趣。然而,「殷墟」的列入「世遺」,是否就大功告成、萬事大吉了呢?答案恐怕未必。

  社論指出,得列「世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國人自己──包括政府和民眾對自己本國歷史文化的重視、珍惜和研究,否則,列入「世遺」也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而且,弄得不好,更有可能成為一場「文化災劫」。

  不少例子已經擺在眼前,一些文物、文化遺址,一旦「成名」後,就成了「景點」,中外遊客紛來沓至,把個遺址擠得水洩不通,而遺址周圍又建起五顏六色、庸俗不堪的「現代化建設」,名為推廣、實乃糟塌,叫真正愛護文物文化的國人看了哭笑不得。文物和文化無疑都是屬於大眾的,文化文物事業也需要適當引入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手法,但一切「推廣」的最終目的應該都是為了弘揚文化和保護文物,而不是適得其反。

  對本港來說,殷墟也者,大抵中學生只是從歷史課本上看到過這兩個字,有何價值、代表什麼,大概不大了了。乘「申遺」成功,本港歷史博物館舉辦一次安陽殷墟商代文化歷史展覽,誰曰不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