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將在失衡中較快增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1 07:15:24  


  由於全球化進程加快和國際分工格局變化,以及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困難,世界經濟失衡現象可能會在一定時間內存在,幷成爲我們研究國際經濟走向、制訂宏觀經濟政策的背景。本文將通過對世界經濟失衡原因的分析,說明目前的失衡是一種動態均衡,世界經濟將在失衡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一、失衡的表現和分析方法

  目前世界經濟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經常賬戶的巨額逆差。2000年美國經常賬戶逆差爲4160億美元,2004年擴大爲6659億美元,2005年達到8065億美元(見圖一)。二是亞洲國家經常賬戶大量順差,尤其是對美貿易順差。2000年亞洲國家經常賬戶順差爲2057億美元,2004年擴大爲2487億美元,2005年達到3557億美元(見圖二)。

  經常項目的經濟學意義是國際借貸,我們可以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對經常項目差額進行分析(這一差額既包括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也包括亞洲國家的經常項目順差)。從微觀方面看,國際借款的發生是由於本國出口收入和其他經常性收入不足以彌補本國對進口和其他經常性的支付,因此,經常項目差額主要表現爲貿易差額。從宏觀方面看,國際借款的發生是由於本國國民儲蓄不足以爲本國投資提供足够的資金,需要從其他國家借入資金,因此,經常項目差額等於儲蓄與投資的缺口。這兩種分析方法是完全等價的。根據國民核算恒等式可以推出,經常項目恒等於貿易差額加上國外淨要素支付,也恒等於儲蓄减去投資。

  二、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美國經常項目巨額赤字的原因

  1.儲蓄率下降

  美國經濟靠消費拉動,近年來這一傾向被不斷强化。20世紀80年代,美國消費佔GDP的比重爲67%,2005年達到72%。與此相對應,美國儲蓄率急劇下降,可用三個指標來說明:(1)國民淨儲蓄率,這是一個剔除貨幣貶值因素後反映家庭、企業和政府部門總體儲蓄狀况的指標。1994年美國國民淨儲蓄率爲14%-15%,2001年後一直徘徊在1.5%。(2)個人儲蓄率,1995年美國個人儲蓄率爲4%-5%左右,1999年開始大幅下降,2004年下降爲0.2%,2005年降至負數,2005年第三季度達到-1.6%,爲1929年經濟大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3)儲蓄佔GDP的比重,1990-1999年這一比重的平均值爲16.3%,2000-2002年的平均值爲16.2%,2003年爲13.5%,2004年爲13.7%(僅爲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從1990年到2004年美國儲蓄佔GDP比重的變動率爲-2.8%。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爲,全美儲蓄率下降是造成經常賬戶逆差的主要原因,由於過度消費、儲蓄不足,美國必須吸收國外儲蓄以維持本國經濟增長,從而形成巨大的經常賬戶赤字。

  2.儲蓄/投資關係惡化

  在20世紀90年代的近10年中,美國的生産率持續、大幅提高,使美國經濟實現了低通脹下的高速增長。生産率提高與其他因素一起共同影響了産量與需求的差額,進而影響儲蓄與投資的平衡。也就是說,經濟快速增長刺激了投資支出擴張;收入和資産價值快速增長擴大了消費,减少了儲蓄,從而引起儲蓄/投資狀况惡化。

  近年來美國投資佔GDP的比重則持續上昇,這與美國儲蓄佔GDP比重持續下降的情况形成了鮮明對照。1990-1999年美國投資佔GDP比重的平均值爲18.7%,2000-2002年爲19.4%,2003年爲18.4%,2004年爲19.7%,也就是說,從1990年到2004年美國投資佔GDP比重的變動率爲+1.1%,遠遠高於歐洲(-2.9%)和日本(-9%)。

  3.儲蓄戰略改變

  近年來由於美國房地産價格的大幅上昇,使居民金融名義資産大量增加,消費傾向迅速上昇。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美國居民消費增長中的60%與其住房再融資有關。1991年,在美國居民的家庭資産中,有價證券佔13%。2000年初,有價證券比例上昇到35%。2003年底,房地産比重首次超過有價證券。目前美國家庭持有約14萬億美元的房地産淨值,是有價證券的2倍多。美國以收入爲基礎的儲蓄戰略逐漸向以資産爲基礎的儲蓄戰略轉移,表現爲國內儲蓄率不斷下降和經濟項目赤字不斷擴大。

  (二)亞洲國家經常項目大量順差的原因

  1.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一些亞洲國家經常賬戶的巨額逆差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在危機中,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大幅度貶值,産出下降,但與此同時,由於這些國家的國內需求以更大幅度下降,因而縮小了經常項目赤字。需要强調的是,這次危機給了亞洲很多深刻的教訓,使其選擇更多依靠自己積纍,包括家庭和政府部門的儲蓄,來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不少亞洲國家一方面採取了謹慎的國際資本管理戰略,從國際資本市場的淨借款者轉爲淨放貸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國內投資支出,幷通過高利率吸引國內儲蓄,從而使其儲蓄大大超過投資。

  2.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

  多數亞洲國家選擇了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出口-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成爲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這一戰略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抑制了國內的消費需求,形成了過高儲蓄和巨額經常項目順差。

  3.投資率下降

  儘管亞洲國家(除日本外)正在以較低的贍養率推動著較高的儲蓄率,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上昇也推動了中東以及其他石油出口國的儲蓄率持續攀昇。但是,有研究表明,最近幾年亞洲地區出現的巨額經常賬戶盈余幷不是儲蓄率上昇的結果,而是投資率下降的結果。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地區投資急劇下降。1996-2004年亞洲(除中國和日本外)投資率下降了8.7個百分點。

  實際上,金融危機對投資需求的影響都是負面的,包括墨西哥金融危機對拉丁美洲投資的影響,也包括亞洲金融危機對亞洲地區投資的影響。1997年之後,亞洲國家的投資系數均呈負值(見附表)。

  (三)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及其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生産要素跨國流動的趨勢進一步加强。生産要素國際流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國際分工方式,即主要使用本國生産要素進行的生産出口,形成了生産要素在一些國家的集中,幷進行面向世界生産的新格局,表現爲跨國外包發展與全球供應鏈延長。跨國外包是指跨國公司將生産或服務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賦稅更低,企業負擔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近年來,由於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生産或服務轉移到海外,再把産品納入旗下的全球供應體系,從而使全球商品供應鏈延長。

  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世界各國對其比較優勢進行了重組,即勞動密集型生産和服務通常率先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國家,包括多數亞洲國家,使其擁有相對的出口競爭優勢;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向國際市場提供資本密集型産品和服務,這些産品和服務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但是,這兩個週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品開發需要一個過程,表現爲技術創新週期。這樣,各國比較優勢的體現,包括新的出口和就業機會的出現,呈現不同步性:當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體現出來,美國的比較優勢還未能充分體現出來時;或者當美國的比較優勢表現出來,而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還未能充分體現出來時,都有可能表現爲雙方的貿易差額或經常項目差額。

  三、失衡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

  (一)宏觀經濟政策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失衡現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引起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要解决由要素流動形成的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它涉及到經濟結構、經濟制度、國際分工體系等深層問題,很難通過個別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在短期內改變。具體講,在解决失衡問題上,貨幣政策(包括利率政策、匯率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可以發揮作用的,但其作用有限。也就是說通過宏觀政策調整可以將經常賬戶差額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內,但其作爲總量政策很難從根本解决問題。

  就調整儲蓄率來看,雖然通過利率政策可以調整儲蓄水平,但無論是美國提高儲蓄率,還是亞洲國家降低儲蓄率,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爲儲蓄率不僅與利率水平有關,還涉及到一國的經濟和文化傳統,包括人口的年齡結構和勞動生産率水平,任何政府都很難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或緊縮性貨幣政策在短期內改變一國的儲蓄率。

  實際上,無論何時、以何種方式對失衡進行調整,都會涉及三個廣泛而又相互關聯的問題。一是美元實際匯率需要相對亞洲國家貨幣貶值,以减少亞洲國家對商品和勞務的總需求;二是美國內需增長應逐步慢于産出增長,以使其淨出口有增加的餘地。同時,美國需要提高儲蓄率,减少對外部儲蓄的使用。三是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擴大內需,以减少淨出口,幷降低儲蓄率(邁克爾·穆薩,2004)。很明顯,這三個問題都不是短期內能够真正得到解决的。

  從表面上看,利用匯率調整最容易,祗要美元貶值(其他貨幣相對美元昇值)就有可能减少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但實際上,美元相對於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貶值相對容易,而美元對亞洲國家貨幣貶值則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它遠遠超過了宏觀經濟政策操作的范疇。亞洲金融危機沖垮了亞洲國家曾經普遍實行的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然而,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由於“浮動恐懼”等原因,一些亞洲國家又重新回到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上,其政府對本國外匯市場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預。2002-2004年,美元曾對歐元和日元大幅貶值,最高跌幅達到50%,但是,由於亞洲貨幣普遍釘住美元,因而亞洲國家和美國的貿易差額都沒有能够得到充分調整。

  即使亞洲國家的貨幣能够自由浮動,匯率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第一,單個亞洲國家的貨幣昇值祗會改變美國進口商對進口地的選擇,不會改變整個亞洲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第二,亞洲國家的貨幣昇值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亞洲地區的高儲蓄傳統和消費習慣。第三,亞洲國家需要貿易順差。對於那些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國家來說,較快的出口增長意味著較高的經濟增長。對於那些飽受亞洲金融危機之苦的國家來說,較高的出口增長率意味著較大的外匯儲備規模。從某種意義上講,亞洲國家的“順差饑渴”和“外匯儲備偏好”可能會伴隨其整個趕超過程的始終。

  (二)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可以將失衡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內

  世界各國正在爲消除失衡進行著各種努力,正是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失衡狀况,使世界經濟能够在失衡中保持較快增長。也就是說,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和經濟制度改革(包括匯率制度改革)可以將世界經濟失衡問題限制在一定限度內,避免使其演化成爲金融危機,從而爲解决這一問題贏得時間。

  就財政政策來說,一些經濟學家認爲,近年來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增加是由其儲蓄率下降引起的,而其儲蓄率的下降則與其財政赤字有關。2001-2005年,美國財政餘額佔GDP比重從+2.5%下降到-3.5%,使其儲蓄佔GDP的比重則從16.2%下降到13.7%,經常賬戶赤字佔GDP的比重從4%左右上昇到7%以上。因此,要降低經常項目逆差,就必須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抑制需求的過快增長,减少進口。有關數據表明,美國已經在减少預算赤字方面有所行動。在2005財政年度中,美國的財政預算赤字下降爲3186億美元,爲2002年以來最少的一年。

  從貨幣政策方面看。2004年6月份以來,美聯儲持續17次以同樣的幅度提高基准利率,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經達到5.25%。對於儲蓄短缺、資産依存度極高的美國經濟來說,較高的利率水平有助於抑制過度消費。隨著美元利率上昇,美國房地産市場正在逐漸降溫。美聯儲主席伯南科認爲,房地産價格上漲速度趨緩可能提昇未來兩年美國的儲蓄率。

  在亞洲方面,亞洲國家經濟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匯率制度的靈活性有所增加。許多亞洲國家正在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此外,近年來由於日本和歐洲經濟持續低迷,亞洲國家的貿易順差主要由美國市場吸收,表現爲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隨著日本和歐洲經濟復蘇,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

  四、目前的失衡是一種動態均衡

  從理論上講,不平衡是絕對的、常態的;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任何時間內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通常是在一段時間內出現貿易順差或經常賬戶順差,在另一時期內出現貿易逆差或經常賬戶逆差。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赤字必然同時表現爲另外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盈余;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順差必然同時表現爲另外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赤字。

  從現實出發,就美國與亞洲國家的貿易關係看,失衡是存在的、也是嚴重的,在長期內不可能持續。但是,在短期內,由於這種失衡表現爲一種動態均衡,因而呈現出一種相對的可持續性:

  第一,亞洲國家儲蓄多,美國消費多;亞洲地區的勞動力多,美國市場資本充裕。這些分開來看是不平衡,放在一起看則是相對平衡。

  第二,在目前國際分工的新格局中,美國相對充裕的資本和技術與亞洲國家相對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組合,能够充分發揮各方比較優勢,是一種較爲現實的選擇。

  第三,目前亞洲國家以債券的形式積纍了對美國的債權;美國以直接投資的形式積纍了對亞洲國家的債權。這一不平衡根源于美國與亞洲國家金融市場效率的差异(目前美國的金融市場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市場之一),隨著亞洲國家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這一失衡會自動得到糾正。

  第四,近年來出現的跨國外包與供應鏈延長是世界經濟適應全球化趨勢的必然結果,它降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增加了公司利潤,發揮了各方的比較優勢,2001年以來,包括美國和亞洲國家在內的整個世界經濟都基本上實現了較低的通脹率下的經濟較快增長(見圖三至圖七)。

  目前世界經濟失衡表現爲“雙循環”:即一方面爲了實現趕超戰略、爲了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爲了積纍外匯儲備,亞洲國家想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出口增長率,形成了巨額的經常項目順差。由於近年來歐洲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亞洲國家的貿易順差主要爲美國市場吸收,表現爲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另一方面,爲了追求較高的資産收益率、爲了保持儲備資産安全(包括維持美元匯率穩定,避免儲備資産損失),亞洲國家的資金又回流到美國市場,彌補了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維持了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2004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爲6,659億美元,當年資本淨流入爲8,218億美元。正是由於美國金融市場吸收了亞洲國家經常項目的順差;亞洲國家資金回流彌補了美國經常項目賬戶的缺口,使國際金融市場達到了一種動態均衡,從而使世界經濟在失衡中保持了較快增長。

  總之,由於引起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要解决由要素流動形成的失衡更是一項長期任務。但國際分工格局變動是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適應全球化趨勢調整的結果,目前的失衡是一種動態均衡,世界經濟將在失衡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王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