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訊/當今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研究領域,正在悄悄興起一個新的熱點:這就是對歷來不受注目的,而又是與黃河、長江幷列的中國第三大河——珠江的文化研究。倡導者是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黃偉宗教授,他還是廣東省政府參事幷是省政府參事室的文教組組長,主要爲各級政府的文化决策和發展規劃提供咨詢。他是著作甚豐的作家、文藝理論批評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家,近年在珠江文化研究的發現和建樹頗多,是一位頗有影響的跨學科的新型文化學家。
出人意料的是他這樣一位資深學者,是以當兵前僅讀初中二年的學歷,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考入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的。畢業後到羊城晚報工作,是文藝副刊編輯,又是新聞記者,發表過不少有影響的散文特寫和文藝理論批評文章,被稱爲嶺南文壇“新秀”,踏入了作家和文藝理論批評家行列,也爲此在“文革”期間被列爲“黑秀才”之一,經受了十年浩劫的風風雨雨。70年代中期重返文壇,在廣東作家協會《作品》編輯部工作,立足廣東,面向全國,在一系列風起雲涌的文藝思潮中,他都及時地發表文章,起到積極作用。由此他被稱爲嶺南“最有影響的批評家”之一。
20世紀80年代,他在中山大學任教期間,主要從事文藝理論批評和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從“傷痕文學”等新的文學創作實踐,概括出“社會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的理論觀點,在國外引起强烈反響,被原蘇聯學術界稱爲中國創作方法理論“新學派”代表之一,美國特邀他赴美講學幷參加學術會議。他先後出版的《創作方法史》、《創作方法論》、《文藝辯證學》等被稱爲“填補空白”、“自成體系”的理論專著。
80年代後半期,他進入了現代文化學研究。他首先將文化學的思想,用于文藝理論批評和中國當代研究,最早提出新文化批評的概念,先後出版了《文化與文學》、《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論——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文化觀照》,成功地實踐了他提出“以文化觀照文學,從文學透視文化”的主張,被稱爲“神州文化學研究新突破”之作。
90年代開始,他將現代文化學的思想和理論,對中國文化進行總體性的宏觀研究。他最早提出以珠江文化取代幷擴大嶺南文化的概念,將其作爲一個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同等的領域開拓研究,寫出了《珠江文化論》,論證了珠江文化的源流與特質,提出珠江文化具有的海洋性是區別其它江河文化最主要標志的看法;他創建幷主持由多學科的專家組成的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各種力量,系統地、跨學科、全方位地進行立體研究,與世界文化學研究,同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研究對接。
他還結合研究珠江文化源流,推動現實發展的需要,到珠江流域各地考察,將許多新的發現轉化爲科學的開發策劃和建議,幷向各地提出,起到良好的實際效果。如:他最早發現粵北南雄珠璣巷的姓氏和移民文化內涵,提出以聯誼和尋根方式開拓和發揮其作用的建議,在海內外引起强烈反響,掀起了海外後裔回鄉省親尋根的熱潮;他提出廣東封開和廣西梧州是“古廣信”所在地,是“嶺南文化古都”,提出兩廣共同開發“古廣信”文化的建議,受到國內外學者注目;他在雷州半島考察中,發現徐聞是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的泉州港提前了一千多年,他爲此提出的研究和開發建議,被列爲廣東省研究開發項目之一。
他還在珠江文化的考察中,每到一地都寫出一篇文情幷茂的散文,將每地的文化內涵和品格,以生動的藝術形象畫龍點睛地體現出來。
此外,他先後到香港、澳門、臺灣,以及西歐五國和美國進行考察或講學,他都宣傳和講授珠江文化與“絲綢之路”文化,受到各地華人和學者歡迎,各地傳媒紛作報道,使珠江文化和中華文化在海外更廣傳播,受到注目。
稿件来源:中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