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宗:“珠江文化”是後工業文明的代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09 09:04:01  


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
  中評社廣州訊/長期以來,“嶺南文化”在國內外有廣泛的影響,但經過近十幾年的努力,廣東的一批多學科專家、學者、教授,革新觀念,大膽擴展研究領域,將“珠江文化”這一全新文化體系研究得風生水起,使得“珠江文化”的研究成為廣東乃至全國學術研究界一個特別活躍的領域。

  廣州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其倡導學者、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政府參事、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先生,請他對珠江文化的脈絡和發展做一次梳理。

  珠江文化的“海味”特別濃

  黃偉宗首先解釋:嶺南文化與珠江文化,是從不同文化觀出發的兩個概念,分屬不同的文化學術系統,前者屬傳統地域文化,後者屬水系流域文化。嶺南文化現在主要指粵地區文化,珠江文化則是珠江水系流域文化。粵地區屬珠江水系流域,所以,嶺南文化包含在珠江文化之中。黃偉宗認為,從中國文化或文明史的視野上說,在中國三大水系流域文化當中,黃河文化代表的是農耕文明,長江文化代表的是工業文明,而珠江文化代表的則是後工業文明。

  黃偉宗表示,珠江文化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首先是多元性和兼容性。這特點應與珠江是多條江河自東、西、北、南交匯而成的水態有關。從歷史上說,由土著的百越文化與來自五嶺以北的華夏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以及來自海外的文化的先後結合與交融;從當今的珠江水流地域的文化類型而言,除比較明顯的粵文化地區(即嶺南文化)有著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即潮汕文化)和新起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移民文化之外,還有可稱之為珠江亞文化的多種鄰近文化,都是多元而兼容于珠江文化的範疇之中。

  其二是海洋的開放性。珠江的總體形象,既是交匯型的,又是放射型的。特別是珠江有眾多出海口。沿海港灣和港口甚多,它們都與珠江水系密切相連,所以從古至今是陸路、沿海與海外的交流樞紐。

  第三是前沿性和變通性。由於珠江文化水系與海洋密切連接,海港特多,與西方和海外文化接受特快,因而前沿性也較強。另一方面,中原文化在這一帶與海洋及本土文化碰撞,形成了獨特的變通性。

  研究呈現六大創新特點

  不久前,珠江文化工程啟動以來的第三批著作——《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正式出版。談及這套集納了十位各個學科專家的最新成果的學術結晶,作為總主編的黃偉宗總結出了在研究方面的六個試圖創新之點:

  運用新方式:這套叢書在組織方式上,採用多學科交叉結合的方式,讓文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各個學科的專家以其所長學科為視角、途徑和方位,去對同一課題進行研究,並採用了多種多樣的寫作和編輯方式。

  連續新發現:在不間斷的考察和研究中,學者們幾乎每次都有新發現,較突出的有1994年南雄珠璣巷的研究和文化定位;2000年,在雷州半島徐聞發現西漢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推前1300多年等。

  開拓新領域:珠江文化研究的領域是新的文化領域,也是新的學術領域,例如2002年專家們再次考察粵北南雄珠璣巷時,更深入發現此處是古代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之一,成為海上與路上絲綢之路對接點或通道的最早發現者和提出者;此外,還能運用多學科的途徑和交叉結合的方式去深入探求古舊遺存的文化底蘊,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力。

  提出新理論:黃偉宗認為,珠江文化本身就是全新的理論,此外,“中華民族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江河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文化具有海洋性的標誌之一”等,都是全新的或填補學術空白的理論。

  初創新體系:《珠江文化叢書》從2000年開始出版至今,先後出版4個專輯,共達千余萬字,初步構建起新的學術體系。

  打出新品牌:黃偉宗表示,珠江文化的概念和理論本身就是新的品牌,同時,提出以珠江文化擴大嶺南文化的內涵和優勢,也是建設文化大省的新品牌。而在啟動珠江文化工程的15年中,為廣東各縣市或古文化遺存打出新的文化品牌,如為陽江南海一號宋代沉船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為韶關珠璣巷、南華寺的定位等,都是打出新品牌的突出事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