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青銅時代”的廣州傳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9 14:41:31  


蘇廣偉的打銅店的地上、架子上、天花板上,掛滿了各種銅器皿。
  銅碗、銅鍋、銅筷子……在現代人家裡,銅器早已不是日常用品,在舊時西關,卻是大戶人家必備的生活器皿。

  1958年,國家將銅收歸國有,光復南路、大新路、天成路等廣州有名的打銅街從此消失不見;40年後,國家再次對民間開放銅,“打銅佬”蘇廣偉重操舊業,開了如今廣州唯一的一家手工打銅鋪。

  夏日午後,走在恩寧路的騎樓下,遠遠便可聽見“叮叮當當”的打銅聲。60歲的“打銅佬”蘇廣偉,坐在店門口的小板凳上,手裡拿著扁錘,將一塊銅片放在前面的木樁上敲敲打打。

  蘇廣偉真正的寶貝收在小作坊斜對面馬路的店裡。一跨進店門便聞到一股“銅臭”味:地上、架子上、天花板上,掛滿各種銅器皿,既有蘇廣偉和店裡的老師傅親手打造的,也有他千辛萬苦從舊時西關人家的後代那裡收集到的。九如樓(舊西關有名的茶樓)的水煲,商賈之家模仿洋人家庭造的“運水爐”,和平常人家嫁女時的銅盆,夜間用的痰盂等,應有盡有。

  20歲入行學習冶金

  50歲開手工打銅鋪

  蘇廣偉祖居西關,20歲時就入行學習冶金工藝。1958年,國家將銅統一收歸國有,原本以打銅為生的手工藝人紛紛轉行,廣州幾條著名的打銅街,如光復南路、大新路、天成路等日漸沒落。蘇廣偉在冶金場工作,反而有了繼續與這門工藝接觸的機會。

  1998年,國家重新對民間開放銅,蘇廣偉感到這是一個好機會:“銅碗、銅筷子在現代人家裡,早已不是日常用品,在舊時西關,卻是大戶人家必備的生活器皿。西關銅器純手工煆成,藝術價值很高,可以借此機會將西關銅器弘揚光大。”於是,蘇廣偉聯合兩名已70歲的打銅老師傅,在恩寧路開起了這家打銅店。

  手工銅器皿價值不菲

  紫銅焊接師月入過萬

  一個僅供一人飲用的銅茶壺480元,一個黃銅碗130元,一樣規格的紫銅碗要160元……純手工制銅器與機器製品有明顯差別,價格也更高。蘇廣偉的兒子解釋,這是因為他們賣的是“手藝”,“傳統手工藝成本高、出貨慢,若也走物美價廉路線,根本無法維持。”

  蘇廣偉說,現在的手工打銅師傅非常難請,其中紫銅焊接師最為“矜貴”,每月至少要支付過萬元月薪才能請到。而行內人只要一看工具和製品的表面,就可以知道打銅人的功底。

  走街串巷“淘”舊器

  還原西關銅器本來面目

  蘇廣偉常常要穿街過巷去“淘”舊銅器,除了老西關的大戶人家後代,收購站或近郊的農戶家裡也時常會有意外收獲。為了能原汁原味,他按照舊樣打出新品之後,往往還要對照一些資料圖片,甚至請年事已高、已經封錘的老師傅幫著回憶。

  蘇廣偉說,每件舊銅器背後都能說出一個西關的故事。“比如這個‘運水爐’,就是典型的西洋‘舶來品’。舊時13行一帶常有洋人定做炊具,西關商人因此偷師,也學著洋人要的樣式做,後來流傳開來,家家戶戶都能用上。”他指著一個高約0.5米的鍋爐說。說起這個運水爐的來歷,蘇廣偉更是得意:“聽說現在廣東只剩下四個這種運水爐了,我這個是從西關一戶人家的後代那裡收來的,年輕人不識貨,從地庫裡搬出來之後當廢鐵賣給了我,我一看便知道是紫銅,如獲至寶。”

  除非有人定做,像運水爐這種大件的舊銅器,蘇廣偉的店已經很少打了,他們打的最多的是銅碗、銅筷、銅鍋這些平常現代人家裡也用得上的東西。他說,即使是平常的用品,裡面也包含了廣東人的許多“意頭”:比如嫁女時要買個銅盆,裡面放一雙鞋,寓意“同(銅)攜(鞋)白發。”

  廣州打銅興衰歷程

  盛時工人超過2000人 如今只剩一家

  西關打銅日前被選入市級“非遺”

  資料顯示,廣州的手工打銅技術最初傳承於江浙一帶,清末時最為繁盛,各式打銅行工人超過2000人,除了銅碗、銅爐等基本生活器皿,最出名的還有銅制水煙筒,遠銷南洋一帶。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社會變遷,手工打銅行日益減少,新中國成立後,基本消失不見。如今在廣州,歷史悠久的傳統銅錫手工藝已經基本消失,現代鑄造技術雖然保存了一些當時的形式,但許多精湛的傳統技巧並沒有廣泛流傳下來。

  日前,廣州市將“西關打銅”列入了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來源: 廣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