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訊 方潮盛銅鑼,是中華文化傳統中的響銅禮樂聖器。自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負150年盛名。據浮洋鎮志記載:方潮盛銅鑼傳承至今,已逾五代。
方潮盛銅鑼與武漢銅鑼、蘇州銅鑼的製作技藝淵源相承。同屬中華民族的響銅禮樂聖器,她是中華大地上勞動人民在喜慶節日中,載歌載舞,承現太平盛世,賦予人們追求美好,充滿活力希望的擊打銅器,從而受到潮州人民所喜愛而世代承繼。
我國響銅樂器的製作技藝,萌發於春秋時期的宮廷鐘樂。至清鹹豐六年前後,才傳至潮州。方潮盛的銅鑼製作技藝至今已有150年歷史。據浮洋鎮志所載: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於清鹹豐年間到福建連城縣謀生,結識了當地一位銅鑼師傅,學得一手精湛的銅鑼製作技藝。回鄉後,便在仙庭村創辦了銅鑼作坊,其作坊遺址,至今仍享有銅鑼城美稱。
清光緒年間,方潮盛銅鑼已享譽潮汕地區。其銅器的製作品種,也能跟上潮汕人民的需求理念,不斷變異創新,至此鼎盛局面,已具規模。銅器製作也達到數十種之多,而且所有響銅樂器,皆能與潮州眾多的地方樂器如:二弦、胡弦、笛、簫、揚琴、大鼓等和音諧鳴,同奏一曲。由此催發了潮劇、潮音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方潮盛銅鑼製品:有馬鑼、蘇鑼、深波、曲鑼、鈸、欽、空 、月鑼、加光鑼、號頭(大嗩呐)、鐘等各式銅器製品,又細分為大中小等規格。鋪號中銅器製品陳列,繁雜滿堂,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方潮盛銅鑼的製作技藝,分:掌爐、熔銅、配料、鑄模、定形、敲打、定音、校音等多道工序組成。潮州民間諺語所謂“一鎚定音”,便由此而生。各道工序的師傅皆心懷秘技,不與人傳,這便是其家族技藝得以純姓傳承的秘訣所致。其中的定音、校音師傅便是響銅樂器走上市場、流向社會的接生婆。
方潮盛銅鑼,是潮州民間打擊樂器的泰山北斗,故潮州民間諺語雲:少一弦亦歌,少一鑼無樂。由此可見,其藝術價值在潮州人民心中,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方潮盛銅鑼製品,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其質樸方圓的型態,擊打時鏗鏘震撼的原動感,都使人過眼不忘,充耳常鳴。哪怕你是遠涉重洋,漫跡環宇,她都是召喚赤子之心的裊裊鄉音。她在潮汕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中,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並具有群體性、社會性、世代傳承的特點。
方潮盛銅鑼,因其諸多的歷史原因,其絕無僅有的製作技藝,傳承至今,已界瀕危。如沒有有效的保護措施和政策扶持,這朵潮州民間禮樂聖器之花也將面臨凋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