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國文化產業比重超過1/4,連續8年位居各省區市首位,秘密何在?在全新的文化市場體系推動下,廣東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聚變”效益明顯。據統計,2010年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524億元,占全省GDP比重5.6%,占全國文化產業比重超過1/4,已連續8年位居各省區市首位。
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作為經濟大省的廣東省,在文化改革和發展中,善用發展經濟的方式,探索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從產業鏈條前端的投融資,到項目對接的中介服務,再到文化產品的交易平台,一直到消費市場的培育,已初步形成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良性互動的發展態勢。
治好“融資難”這個“致命傷”
“喜羊羊”被認為上海出品一事一直是廣東動漫界心頭之痛。“喜羊羊”品牌價值超過10億元,被稱為“中國最掙錢的羊”,它是地道的“廣東製造”,但是,初生的“喜羊羊”曾經因為資金的“斷奶”而差點夭折,關鍵時刻,“喜羊羊”得到了上海文廣集團的支持而紅遍全國。
金融支持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在文化產業起步階段尤為重要。為了治好“融資難”這個“致命傷”,廣東從財政支持破題改革文化產業的投融資體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賴斌介紹,2009年,廣東省財政安排了2億元作為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共有48個項目獲得了專項資金的支持;2010年共有52個項目通過了專家初評。
“財政支持只是個杠杆,為的是‘拋磚引玉’,帶動金融機構向文化企業投融資。”賴斌說,由於文化產品的價值難以量化評估,在其起步階段很難獲得市場青睞。政府的評估和支持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例如,廣東電視台的高清項目獲得了800萬元的專項貼息貸款,此舉帶動光大銀行給項目投入2億元貸款的資金支持。
鑒於財政資金對投融資市場的撬動作用,從2011年開始,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將每年增加4000萬元,預計2015年將達到4億元的規模。除省級的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外,廣東全省還有7個地級市也相應地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
2010年以來,廣東省文資辦等文化單位分別與工商銀行廣東分行、建設銀行廣東分行、光大銀行廣州分行、民生銀行廣州分行簽訂了“廣東文化與金融戰略合作”協議。四家戰略合作銀行為廣東省文化產業授信總規模已達1340億元,初步建立了文化產業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機制。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各金融機構為廣東省文化企業實際提供貸款近50億元。
在政府財政傾向扶持培育文化產業的導向作用下,各金融機構都加快了文化投融資體制的研究和開發。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等部門在全國率先下發了《廣東省金融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與繁榮工作實施意見》,健全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務平台逐步建成。
除了傳統金融機構爭相關注文化,廣東還加快探索社會資金對文化產業的進入渠道。今年3月17日,工商銀行廣東分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工銀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啟動廣東文化產業第一只投資基金組建工作。這只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整體規模為50億元,將按照80%的資金投向廣東省內項目、80%的資金投向文化產業的原則,重點扶持文化企業的兼並重組、股改上市、重點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文化新業態等。
為文化產權交易探路
針對文化產業和資本市場之間存在的障礙,廣東擔當起中國文化產權交易的探路先鋒,先後成立深圳文交所和廣東省南方文交所,大膽創新服務模式,推動文化產業和資本相結合。
深圳文交所和廣東省南方文交所傾力打造了供各類資本挑選的文化產業“項目池”,為文化產品信息溝通和點對點交易提供了平台。截至目前,兩大文交所征集到的項目都超過4000個,交易品種包括影視、出版、廣告、演藝、旅遊、會展、設計、傳媒和動漫行業文化產品的所有權及相關權益的類證券化轉讓和融資服務,包括文化企業股權交易、文化產品期貨及期權、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和文化產權交易指數等產品交易。
“投資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就是真正好的投資項目太難找了。”上海君毅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家正說,就是擁有大量博士級專職項目尋找和開發人員的大投資公司,也都在為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發愁。文交所具有較強的市場公信力,它所挑選出來的項目,容易得到資本市場的信任。
此外,深圳文交所和廣東省南方文交所還打造了服務於文化產業的“資金池”。目前各家銀行向深圳文交所提供了總額達到500億元的授信,廣東省南方文交所也獲得銀行授信共630億元,解決了中小文化企業資金難題,為資金與項目搭建了融通渠道。
作為中介平台,除了征集項目、匯集資金,兩大文交所還為文化企業提供包括企業戰略顧問、企業融資、併購、財務顧問、改制、上市輔導顧問、行業技術專業分析、品牌戰略的策劃等顧問服務,以服務助推交易。
借助大量的資金和高效的服務,2009年11月掛牌成立的深圳文交所已經幫助一批文化項目實現融資。深圳市歡樂動漫有限公司將部分股權作價6000萬元轉讓給深圳兩家投資管理公司,完成資本與文化股權的首次對接。電視劇《畫皮》劇組通過深圳文交所募集到急需的資金,私募基金華澳資本以300萬元投資該劇製作。
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雄說,文交所的成立給廣東甚至全國文化產業帶來至少四個利好。一是有利於文化版權、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更加合理地流動;二是有利於幫助文化企業拓展科學、暢通的投融資渠道;三是有利於建立健全全省文化產權交易的統一市場和平台;四是有利於推動文化版權及相關交易健康有序發展。另外,文交所的成立將切實解決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的問題,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結構。
破解“產銷脫節”難題
作為我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深圳文博會自2004年以來,經過連續7屆的培育,已成為我國文化領域最具實效和影響力的展會,同時也吸引大量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匯聚深圳,成為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助力器”。
2007年,河南開封市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第一次參加文博會,沒想到一舉解決5800萬元的“萬歲山主題公園項目”啟動資金問題,使這一歷史遺跡得以重展風采。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宏偉說:“我們正是從文博會上認識到,中原歷史文化的優勢資源如何得以變成‘真金白銀’。”
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總經理葉建強說,文博會最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將產業和經營意識帶入了文化領域,使得長久以來受到約束的生產力被釋放出來。到今年,7屆文博會已累計成交5025多億元人民幣,有力促進了中國文化產品交易。同時,文博會的投融資功能也進一步增強,今年5月舉辦的第七屆文博會專設文化交易及投融資功能專區,1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競相推介路演,吸引了近400家PE、銀行、投行、風投等各類資本機構入場搶“綉球”,實現投融資交易額約75.5億元,達成投融資意向的交易額約125億元。
深圳文博會將產業和經營意識帶入了文化領域,而另一個展會—— “中國(廣州)優秀舞台藝術演出交易會”(下稱演交會)則將舞台藝術生產要素推到了市場前沿參與交易,為我國舞台藝術“走出去”摸索出一條新路。
2010年,作為中國藝術節的一大創新,第九屆中國藝術節首次推出演交會,展出的劇目包括數百個國家級精品劇目,並設立“演藝超市”。在這次演交會上,大型音樂劇《蝶》歐洲巡演、戲曲服飾秀《大羽華裳》澳洲巡演等十多個大項目成功簽約,出口德國、波蘭、卡塔爾等市場,達成交易項目66個、交易金額1.77億元。
今年10月7日,演交會再次吸引了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演藝機構、藝術院團參加,開幕前,就已經有多個劇目達成演出意向。廣州大型舞台創意劇《西游記》北美巡演、民族芭蕾《梁祝》《黃河》中歐巡演等在開幕式上簽訂協議,再次幫助一批劇目成功“走出去”。
拉動文化消費
賴斌說,消費是市場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沒有成熟的市場,產業也就難以形成。目前在廣泛開展“送戲下鄉”等文化工程後,基層群眾文化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滿足,但是另一方面,廣大群眾的文化消費意識和習慣還沒有養成。觀眾吃慣了“免費的午餐”,就會缺乏“文化消費”的主動意識,這將會影響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十二五”期間,廣東計劃大力開展“文化消費補貼計劃”和“國民文化消費卡工程”試點,對人民群眾看電影、看戲、看有線電視和購買書籍與音像電子產品等基本文化消費進行補貼,拉動文化消費,也從而建設文化服務的可循環消費市場。目前,文化消費計劃已在廣東一些地區開始探索試行
2010年8月,中山市“愛心電影卡”工程在三鄉鎮啟動,採用“政府補貼+企業購卡”形式,象徵性收費1元/張的“愛心電影卡”,由企業統一購買,面向企業員工免費發放,企業員工憑卡到指定電影院免費換取電影票觀看電影。試點推行後,這項工程將逐步惠及中山100多萬外來工,並進一步在全省推廣,覆蓋全省3000多萬外來工。
在發放文化消費卡的同時,廣東一些地方也嘗試對群眾的基本文化消費進行直接補貼。從2011年起,東莞市橋頭鎮連續5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作為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其中部分資金用於直接補助市民購書、訂報。只要有當地戶籍或有居住證,就能享受到每人上限200元的“文化消費補貼”。
而作為廣東省首個“文化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佛山市南海區也於今年開始試行“文化消費補貼計劃”。
據佛山市南海區副區長俞進介紹,目前南海區計劃補貼的領域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文化景觀的門票補貼;二是文化演出的補貼,包括文化精品和送電影下鄉;三是區域形象的宣傳,每年推廣南海的電視劇、影視書籍、作品的出版和購買;四是補貼文化社會組織。通過政府採購服務的方式,努力提高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日常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在進行文化消費補貼的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將對群眾文化消費需求進行評估,每年進行民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及時調整補貼的項目。在了解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政府也將進行一定引導,引進一些著名的經典文藝演出,以中低票價進行市場運行,引導更多群眾走入劇院劇場,形成可循環的良性消費市場。(車曉蕙 賴少芬 黃浩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