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報》工潮思考:想破產 在港辦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3 13:26:07  


  中評社香港5月3日電/香港媒體圈內廣泛流行的一句佻皮話,「如果想讓一個人破產,你就勸他去辦報。」近日,《成報》拖欠員工薪金事件,再次驗證這一近乎魔咒的俗語。 

  中新社報道,在香港創刊六十七年的《成報》,上世紀八十年代銷量曾一度超過三十萬份。不過隨著報業競爭在九十年代中期白熱化,銷量廣告大不如前,《成報》在最近六年多時間三度易手。 

  曾經營《成報》兩年多、虧損數億港元的香港「殼王」陳國強日前回憶說,接手《成報》成為「一生中最失敗的投資!」一聽到《成報》便會「發惡夢」,以後再也不會投資報紙。 

  香港歷來被認為是傳媒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就報紙而言,八百萬市民的都市竟然擁有四十多份中英文日報,其中發行量超過十萬份的卻不過三四家,它們的銷量佔據了全港市場的八成以上,與美國的一城一報相比,香港報業的競爭激烈程度可以想見。 

  根據去年底的一項統計,香港三份免費報章的總發行量將近一百萬份,給總發行量約一百二十萬份的傳統收費報章市場,帶來巨大挑戰。他們分流了大量的收費報紙讀者。同時,由於免費報章大量採用網上資訊,經營成本低廉,在爭奪廣告市場方面,傳統收費報章也難以招架。 

  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香港報業的商業化高度發達。在金錢挂帥的香港社會里,報紙的商品屬性被無限放大。為了盡可能多的爭取讀者和廣告市場,各家報紙盡顯其能,如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資訊娛樂化,大標題大圖片的煽情效應,文字不追求深度等,其「狗仔隊」手法更飽受各界非議。報業宣揚聲色犬馬,極盡「煽色腥」的作風令社會大眾大感不安。 

  香港特首曾蔭權上月初在「香港最佳新聞獎」頒獎禮致辭時就含蓄地指出,受歡迎不一定是重要的新聞,「狗仔隊」採訪八卦窺秘的小報新聞都受讀者歡迎,但在歷史上過目即忘,不會留下任何痕跡。他期許香港工作者「必須有使命感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坐標,對新聞作出恰如其份的處理」。 

  報紙作為文化產品,其商品屬性是一個方面,而更重要的則是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放棄報紙所應承擔的傳遞健康資訊、陶冶情操、教化大眾等功能,產生惡性競爭是必然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