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畫演繹海外商業傳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2 07:24:11  


  中評社香港5月12日電/如果說京劇的困境代表了傳統文化藝術的困惑、迷茫,“雲南映象”走向海外意味著傳統文化的商業化探索;那麽,中國年畫“中標”世界杯宣傳畫則無疑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世界上的成功。北京現代商報文章稱,2006年中國足球再度無緣世界杯,但中國人却以另一種方式找到了在世界杯上展示自己的機會。 羅氏三兄弟改進版的“大力神杯”中國年畫,在與100多個各國藝術家的競爭中,成功當選2006年德國世界杯的藝術海報。

  而在它的背後,更誕生了一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走向海外市場的商業傳奇。 

  功成名就:“中國大力神杯”出綫 

  2006年世界杯藝術海報評選,一度是今年全球藝術家們最爲關注的事情之一。世界各國有近100位頂尖藝術家參與了世界杯藝術海報評選活動。

  世界杯藝術海報最終選中了9個國家13位藝術家的作品。不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最終讓德國東道主傾倒的,却是一幅出自羅氏兄弟之手的中國傳統年畫——“大力神杯”。

  絕對中國化的畫面上,一個留著“茶壺蓋兒”頭髮的胖小孩,手中托著一個圓圓的足球。足球的上面貼著幾個大大的“福”字。主畫面象徵著世界杯的獎杯——大力神杯。

  當時世界杯宣傳機構給羅氏兄弟的經紀人姚守一打電話,商榷羅氏兄弟是否願意參加做世界杯海報的活動時,兄弟三人非常興奮,從小就熱愛體育的他們很快和經紀人達成了一致。

  在2002年世界杯比賽時,羅氏兄弟曾經爲了慶祝中國隊入圍,畫了一幅名爲“歡迎歡迎”的足球年畫,因此,這次爲世界杯設計海報,幷沒有費太大的力氣。

  不過,當他們的畫第一次送給世界杯組委會評審時,爲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畫面中獅子的形狀模仿了世界杯的吉祥物。然而幷沒有被看中,經過5次修改,在最後定稿的作品中,獅子已經成了純粹的中國獅子。

  昔日窘境:作品無人問津

   1994年的第八届美術展, 羅氏兄弟滿懷期望地拿著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去參展,却沒想到祗獲得了廣西省內的展覽機會。這件事情對羅氏兄弟的打擊很大。

  他們認爲,當時的美術界所包含的藝術範圍是非常窄的,而且一些個性比較另類的畫家不被主流畫家所賞識。

  上世紀90年代,圓明園畫家村住著不少像羅氏兄弟一樣熱衷于繪畫藝術的畫家,聽說經常有人來這裡買畫,兄弟三人抱著試試看的念頭來到了這裡。他們在畫家村最顯眼的地方租了個房子,擺了一個店鋪,把自己認爲滿意的畫擺在了櫃台上。

  一天、兩天……整整兩年過去了,一幅畫都沒有賣掉。倒是有一位傳統畫家的畫在他們店鋪代銷,被人買走了幾幅。“這幾幅畫給我們的提成是20%,擺攤兩年,總共賺了2000元。”羅衛東(羅氏兄弟的大哥)談起這段經歷,仍在爲一年2000元的收入苦笑。

  1995年之後,羅氏兄弟又搬到了北京另外一個畫家村——宋莊。這時他們的日子更加窘迫了。“100元是一個月的生活費。”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歲月時,羅衛東不禁陷入了沉思,“當時把這些畫拿到北京的雲峰畫廊和音樂廳畫廊,白送給人家,人家都不要。”

  重大轉折:在聖保羅一鳴驚人 

  1998年是羅氏兄弟的幸運年。爲他們帶來幸運的是有中國當代藝術教父之稱的栗憲庭。 這位以開放和前衛眼光來審視當代藝術的批評家在海外經常發表文章幷且和國外藝術市場有密切聯繫。

  羅氏兄弟剛開始通過書信和栗憲庭建立了聯繫,後來因爲生活實在窘迫,就干脆住進了栗老先生在宋莊的房子里。這段時間,羅氏兄弟靠爲宋莊畫家印版畫來糊口。

  事情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轉機。國外的一些策展人和畫廊,對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當代藝術很感興趣,經常來中國挑選藝術家。1998年的一天,香港畫廊精藝軒的老闆姚守一在栗憲庭家做客時,見到了羅衛東的畫。

  姚守一完全爲羅衛東的作品驚呆了。姚守一一眼就發現了羅衛東的畫與衆不同。他立刻跟羅衛東商量合作的事情,準備幫他推廣他的作品。就這樣,羅氏兄弟和精藝軒達成合作。從此,用羅衛東的話說就是:“好日子來了。”

  在1998年的第24届聖保羅國際藝術雙年展上,在姚守一的推介下,羅氏兄弟的畫參加了展覽幷由此引來了衆多海外藏家的關注。瑞士的一個著名畫廊老闆看了畫後,第二天就乘飛機來北京和羅氏兄弟簽約,一口氣買了60多幅。至於價格,用羅氏兄弟中年齡最小的羅兵的話說:“足以讓我們衣食無憂。”

  後來,羅氏兄弟的作品又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舊金山現代藝術館收藏展、福岡美術館收藏展、紐約時報千年展等世界級大型展會上頻頻亮相,在今年4月中旬剛剛結束的蘇富比拍賣會上,羅氏兄弟的一幅畫作以幾萬美元的價格拍出。

  輝煌背後:讓老祖宗的好東西傳下去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青年評論家段君在評價羅氏兄弟的年畫時說:“羅氏兄弟的畫,是以傳統藝術作爲資源向當代藝術的轉換。”

  傳統年畫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了,“西方人覺得這樣的年畫有深厚的東方意蘊,但這樣的年畫在我們國內却是沒有市場的。我們自己反倒不欣賞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段君指出了目前由於欣賞差异所導致的這種現狀。

  而這種現狀的普遍存在,也是當前國內一些學者深感憂慮的事情。

  “我們中國人對傳統文化沒有好好研究,把祖宗的東西丟了,這正是現在發展文化産業的薄弱環節。”在北京大學成立的藝術學院開幕式上,北京大學教授葉朗指出。

  羅氏兄弟能够遇到姚守一這樣的經紀人是比較幸運的。因爲有好多在藝術上很前衛的畫家找不到欣賞自己的經紀人。國內經紀人的缺乏,隨著國內藝術市場的發展,這一矛盾正在凸顯。

  一位剛剛開始做經紀人的孫芳小姐一邊在中央美術學院讀藝術管理,一邊做經紀人。“我現在正在將安徽省的兩位畫家推薦到海外參展或爲他們尋找藏家,但很難。”

  對此,段君認爲,如果能够通過學院教育培養既有藝術眼光,又懂藝術市場的複合性人才,將更加適應現在市場發展的需要。

  羅氏藝術觀:先賺錢再“藝術”

  羅衛東有句座右銘:掙小錢,做小藝術;掙大錢,做大藝術;沒有錢,不做藝術。

  這種“先賺錢再藝術”的認識和羅衛東的成長經歷有關。

  羅衛東1964年出生於廣西省的一個小縣城。在孩提時代,父親任縣長,利用職務之便給當時下鄉的天津美術學院的一位姓孫的老教授批麵粉條。這位老教授出于感激,便經常教羅衛東他們兄弟三個畫畫。當時因爲買不起畫紙,羅衛東媽媽就把當時商店里的那些廢弃了的宣傳畫、年畫從街上撿回來,讓他們在背面作畫。胖小子、胖丫頭、領袖和紅衛兵的形象時常出現在羅氏兄弟的畫里,讓人覺得和“文革”時期的宣傳畫、傳統年畫很相像,這和當時他們學畫的畫紙有直接關係。在恢復高考後,羅衛東的作畫之路更加艱辛。他去南寧考廣州美術學院時,因爲沒有錢住宿,就在火車站住宿。有一次,他正在火車站地板上練素描,被當時任廣州美術學院的老教授雷斯康看到,收留了他。

  考了三年,羅衛東終於如願以償地考進了廣州美院,成爲雷斯康的關門弟子。

  之前的窮苦日子,讓大學畢業後的羅衛東選擇了先做生意後搞藝術的道路。他認爲,沒有資本,就不能讓他和弟弟們安心作畫。

  “當時什麽賺錢就做什麽。”羅衛東說,“鋼材、木材生意我都做過。”從商的時候,他也開始關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的藝術品像吳冠中等人的畫已經賣到了很高的價錢。這讓羅衛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畫也要成爲藝術品市場上“搶手貨”的念頭。

  將畫畫的專注用在做生意上,羅衛東也是把好手。沒幾年的功夫他就賺了幾百萬。不過,他幷沒有貪戀這些巨大的財富,而是轉身撤出了商界,將這些錢全部花在了畫畫上。

  這筆錢確實讓他們安心作了幾年畫,直到1993年才全部花光。

  簽一個名年畫身價翻5倍

  在4月13日789工廠時態空間“回到紙上”的開幕式上,羅衛東又一次體會到了作爲國際知名畫家的成就感。來來往往的國內外嘉賓和業內人士紛紛請羅衛東在他們兄弟三人創作的大作上韱名。

  這個憨厚直爽的當代畫家笑眯眯地在簽名時,向觀衆調侃因爲有自己的簽字,一幅畫在國際市場上可以賣到1500歐元。

  的確如此,現在羅氏兄弟的畫已經在海外有一定影響力了,他們畫的世界杯的藝術海報,仿真複製品限量發行800張,每張600歐元,有不少海外收藏家很感興趣;普通版的海報向全球發行,每次印刷幾萬張,現在已經再版了3次。而原本售價僅300歐元的普通版海報,一旦有羅氏兄弟的簽名,價格最高可以賣到1500歐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