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動不安的非洲金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0 07:14:06  


  最近數週,跌宕起伏的銅價已在倫敦和紐約的大宗商品市場造成了激烈爭論。

  相比之下,人們較少談論的是,數千英里之外的贊比亞貨幣市場中的躁動。

  瑞銀集團新興市場業務董事總經理亞歷克斯•加勒德表示,隨著國際投資者急于從這個關鍵的銅生産國購買資産,結果造成了當地債券價格的“巨大反彈”。這已使贊比亞一些資産的利率在短短一年之內,就暴跌了約1000個基點(10個百分點)。

  市場的躁動,意味著一個更大的問題正暗自在非洲出現——它可能爲已冒險進入這塊大陸的先行者造成麻煩。

  幾年前,非洲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全球投資者的視野之外。當時那裡的經濟非常落後,金融市場極爲狹小,利潤也十分有限。

  但就在去年,發生了一個顯著的變化。各經紀公司估計,目前,數十億美元的投資正流入尼日利亞和贊比亞等國,這些資金不僅僅來自對沖基金,還來自主流資産管理集團。總部設在倫敦的經紀公司Exotix的副主任安德魯•查普爾表示:“自去年6月以來,我們已看到數量相當可觀的(投資)意向,它們都來自希望打入非洲的基金經理。” 

  這種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大宗商品的興奮之情。不過,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收益——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利率極低的信貸週期,它一直迫使投資者在拼命地追求回報的過程中,從事著“獵取”金融財富的活動。

  過去兩年中,俄羅斯、巴西和土耳其發行的那些“經典”新興市場工具帶來的收益率,已出現暴跌。即便是更爲新奇的(金融)工具所帶來的回報也是微乎其微:例如,2002年底,埃及國債收益率較美國國債同期收益率高500個基點,而目前這一數字降至不足100個基點。“多數投資者甚至不會再認爲埃及是個新興市場,”花旗集團的倫敦新興市場貿易主管馬克•佩戈納驚呼,“這是個非常大的轉變。”

  由於在埃及的回報有所下降,花旗集團已開始經營博茨瓦納、贊比亞、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加納和尼日利亞的資産。它甚至還考察了飽受戰爭摧殘的馬拉維。佩戈納表示:“我們曾祗是著眼于非洲的一兩個國家,但現在我們的業務覆蓋了12個國家。”

  押注非洲看漲的做法會有回報嗎?持懷疑態度的人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在過去20年中,非洲至少有3次吸引了倫敦基金經理人的注意力。然而,每一次,投資者都會在全球信貸條件突然發生變化時,遭受損失。美國基金管理集團T Rowe Price新興市場組主管邁克•科奈勒斯表示:“你趨向在信貸週期後期獲得這些投機流。”

  但熱心支持者辯稱,他們相信這次會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在於:這些國家的大宗商品豐富,且正處於原材料價格上漲時期。不過更妙的是,有些國家正使用這些意外財富來償付債務——而其它國家正在認真嘗試改進經濟政策。這使得這些國家政府發行的債券更富吸引力,尤其當很多此類債券仍在支付兩位數利率時。

  然而,正如昨日的市場波動再度突顯,這一“前綫”不是爲膽怯者準備的。很多國家都有約束外來投資的嚴格規定。此外,可供購買的金融資産嚴重匱乏。這迫使基金經理采取非常戰略。Argonaftis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戰略分析師理查德•西格爾解釋稱:“有必要通過結構化産品進行投資,比如在尼日利亞等國推出的信用風險連接債券。”

  此外,市場這麽小,以至於無論投資者採購什麽,他們都承受著引發價格瘋狂扭曲的風險,這或許會消滅最初吸引他們的“新奇”利潤。

  贊比亞外匯市場從前的日成交量僅200萬美元,而該國政府每週通常祗發行價值4千萬美元的證券。但是,最近有數億美元涌入該市場。

  就整個新興市場流量而言,這一數額仍然微乎其微,更別提全球資本市場了。不過,一個非洲市場一旦開始看似不那麽“新奇”,投資者就會開拓新的陣綫。
 
  瑞銀集團的加勒德認爲,尼日利亞債券仍有價值。Iroko Securities的弗朗索瓦•伊卡姆-迪克認爲,象牙海岸令人振奮——尤其當席捲半個國家的暴力懾退了大多數投資者時。他解釋稱:“這種想法是——趕在其它任何人之前捷足先登。”同時,荷蘭對沖基金經理馬克•韋塞林正在收購非洲股票,因爲那裡的競爭不那麽激烈。他表示:“起初,對沖基金公司開始收購債券,但現在基金經理們也這麽做了,所以市場變得擁擠起來。”

  不過,關係到數十億美元的問題是,當信貸週期循環時,所有這些錢是否都將留在非洲。倫敦經紀公司Exotix的查普爾宣稱:“我們私下認爲這次不一樣。”

  但是,之前新興市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顯示出投資流是如何的不穩定,一些投資者已經變得焦慮。科奈勒斯嘀咕著:“人們說收益率很高,大宗商品很熱,那麽我們買一些吧——他們的分析技止此耳。”

  “但人們容易忘記的是,今後上述投資門戶可能突然變得非常狹窄。”換句話說,對這些新陣綫的真正測試,現在可能才剛剛開始。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吉蓮•邰蒂、喬安娜•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