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新村運動”真相探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9 06:41:59  


  中評社香港6月19日電/中韓兩國同處東亞,對儒家文化的共同體認,使得韓國“新村運動”經驗相比于歐美國家的農村建設經驗更具可借鑒性。南方報業集團文章如是說。

  同樣值得稱道的是韓國農民的自組織程度。統計表明,至1994年5月,韓國農協有農民組合員200萬人,單位組合1359個,特殊農協44個。韓國農協已成爲保護和推動本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被韓國人稱爲“國民的生命庫”。 

  文章認爲,就此而言,新農村建設參考韓國,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就目前來說,對韓國“新村運動”經驗存在諸多誤讀:

  其一,“新村運動”被認爲是純粹的政府主導。不可否認,韓國經濟發展一直有政府主導的因素,但絕不僅僅是政府主導。韓國“新村運動”是政府注入資源、激發民間充分參與的過程,農民始終是建設的主體幷且以制度保障這一地位。比如,在村莊建設中,建設什麽項目,不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指定,而是由農民充分討論作出選擇,也由農民自己來組織實施。政府則在硬件方面予以配套支持。村莊建設的過程,也是農民的主體意識和村莊社區共同體觀念成長的過程。 

  其二,許多人把韓國“新村運動”理解爲純粹的村莊建設運動,其實不然。1945年韓國光復以後,韓國經濟獲得較快發展,但韓國國民的倫理道德水平嚴重滯後于經濟的發展,戰爭、動亂和通貨膨脹破壞了韓國國民勤勉、誠信、節儉的社會風尚。上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城鄉發展嚴重失衡,大批年輕人擁入大城市,農村原有的傳統文化、倫理觀念和社會秩序再一次受到沖擊。韓國學者認爲,從國外引進科技幷不難,但國民的倫理道德水平永遠無法通過引進獲得,因此必須通過一種措施提高國民倫理道德水平,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韓國“新村運動”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啓動。文章指出,它是一個綜合性、系統的、循序漸進的社會改造運動,從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到發展農業産業、完善民間組織和國民倫理道德建設,其中既有“看得見的”蓋房子、修公路,也有“看不見的”民族精神和社會文化的重構。其內容和意義遠不祗建好幾個村莊。

  文章稱,如果僅僅把“新村運動”簡單理解爲“新村莊建設運動”,那將對中國新農村建設産生嚴重誤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