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石油危機”逼近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8 08:42:10  


  中評社香港7月8日電/ 國際石油史上的第四次“危機”正在逼近:5日國際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大幅上漲,其中紐約市場8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收盤價格更是創下1983年以來新高。油價的上漲再度敲響警鍾,上海證券報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中國去年多花136億美元

  文章表示,由於中國國內的能源價格正在逐步和國際接軌,國際油價的高企,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大壓力。

  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勢必增加以運輸爲主業的公司的經營成本。銀河證券毛昂表示,連續數次上調油價,已經導致航空公司虧得“底朝天”。油價上漲也令公交、出租車等公共交通行業感到了壓力。

  此外,由於原油價格上漲,化肥價格一路高攀,農藥、農膜、種子等價格也隨勢上揚,農業生産及農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未來的糧價也面臨較大的可變因素,而糧價一旦上漲,緊隨而來的就會是食品漲價。食品漲價也是歷次通貨膨脹的共同誘因。

  專家表示,由於石油和下游43個行業都有關聯,油價上漲將導致整體經濟運行成本提高,可能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據海關統計,因爲油價上漲,中國2005年爲進口石油多支付136億美元,這個數字是2004年GDP總量的0.9%.

  警惕對沖基金推波助瀾

  文章指出,歷史上,國際石油價格曾有過三次大漲:第一次發生在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當時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第二次發生在本世紀80年代初,石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第三次是1990年的海灣危機,石油價格增加了近一倍。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師牛犁說,由於在前三次危機中,中國的石油需求完全能够自給,所以幾乎沒有受到什麽影響。而正是在這三次危機中,歐洲國家完成了對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能源機制的建設,其抵抗高油價的能力已經顯著提高。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的“危機”和前三次明顯不同。牛犁表示,前三次的石油大漲,是一種“危機式”漲價。而這一次的漲價,却是一種“無危機漲價”。

  BP日前在北京發佈的《世界能源統計》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可供生産40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更多的能源資源將在未來被發現。石油資源幷不是實質性短缺。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目前的高油價决不是由石油的供求關係所决定的,大量信息表明,是對沖基金在推波助瀾,政府目前應該警惕這一問題。

  節能刻不容緩

  牛犁指出,目前的價格還不是歷史最高。考慮到美元貶值的因素,1981年時的每桶石油價格大約可以折合爲現在的90美元。90美元,這僅比目前的價格高出15美元,而它曾經導致世界經濟“崩盤”。如何避免這一幕在中國身上重演?

  “要麽生産更多石油,要麽節約更多石油”,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胡春力一語中的。

  “我在北京的馬路上觀察過很多次,看到很多汽車里都祗坐了一個人。如果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再多的石油也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 77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光明在某高層論壇上表示。

  法國石油學院經濟學家奧利弗·瑞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馬丁·索默的研究證明,交通佔石油總消費中的比例在55%至60%之間。

  專家表示,雖然中國的節能技術與國外還有不小的差距,但以現有的技術水平,依然有不小的節能空間。他認爲,目前國家倡導的節約理念,同樣是非常符合中國現實的石油對策。

  牛犁指出,大力開發、推廣太陽能、乙醇汽油等替代能源,使國內石油消費具有更高的彈性,也是解决問題的重要舉措。

  國際市場上的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

  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經濟學家的估計,那次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下降了4.7%,使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1980年)

  伊朗爆發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使石油日産量銳减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昇,每桶石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産總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

  當時爆發了海灣戰爭。專家形容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當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麽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灾難。對美國而言,海灣石油是其“國家利益”。當時油價一路飛漲。3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漲到突破40美元。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幷不長,與前兩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中國油價是怎樣“煉”成的

  1998年,中國價格改革由完全計劃向市場經濟轉軌,當時選擇新加坡的市場作爲國內石油定價的基礎。2001年底,中國選擇了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市場———紐約、鹿特丹和新加坡作爲參照基礎。

  中國目前的價格形成機制是: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接軌,但變動又滯後一到兩個月。這種價格形成機制始自1998年。當年,國務院决定以月度爲基礎將國內原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挂鈎。2000年,中國通過連續7次調整油價,徹底改變了石油價格長期低於國際市場的狀况,開始與國際市場油價基本同步。按照國家的規定,國産原油基准價格由國家發改委根據上月國際市場相近品質原油的離岸價格加上關稅確定,貼水或昇水由購銷雙方根據原油運雜費負擔和國外油種的質量差價及市場供求等情况協商確定,這就是國內原油定價滯後于國際市場價格一個月的原因。

  國內成品油價格則以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場一攬子價格加權平均值爲定價基礎,根據基本雜費及國內關稅,加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用,形成由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准價。按照規定,祗有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上漲幅度超過8%,國家發改委才會在三地加權價格的基礎上加運費制定出國內成品油零售中准價,而這個中准價就是石油公司調價的依據。

  然而,國內成品油(汽、柴油)價格幷未與國際市場直接挂鈎,其零售中間標準價格由國家發改委核准公佈,而出廠價格、批發價格和實際零售價格均由中石油與中石化兩大集團根據市場交易實際情况自主决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