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國轉移經濟調整的成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0 07:23:07  


  中評社香港7月20日電/美國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不斷擴大。2005年,經常賬戶赤字高達8000億美元,佔到美國國內生産總值6.5%。解决美國雙赤問題治本之策在於實行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加速結構調整,减少財政赤字、提高利率以壓縮消費。

  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稱,實際上,美聯儲的加息幷沒有使得美元顯著走强,相反來自全球的購買力(特別是主要貿易盈余國央行的購買力)却不斷壓低美國長期債券的利率,使得加息難以傳導至能够真實穩定地反映美國收益率曲綫的長期債券;長短期債券利差的收窄使得加息很難堅挺美元匯價,美國要吸收更多的外資緩解美國的雙赤字壓力需要不斷地給美元利率加息,而過度的加息很可能剛性地刺破當下房地産泡沫,導致硬著陸的風險。

  文章認爲,全球性貨幣政策的失靈的根源在於,經濟失衡的全球性特徵與貨幣政策的地域化的兩難沖突,這種內生的兩難沖突在危機出現時,很容易使現行國際經濟貨幣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滋生尋找替罪羊的風險轉嫁行爲。

  文章指出,當下美國利用東亞國家外向型經濟的脆弱性,迫使這些國家調整其本幣對美元的匯率,以轉嫁美國進行經濟調整的成本的可能性在加大。美國可以有三種調整的方式:一是勸說或迫使其他國家調整宏觀政策;二是放任美元貶值;三是調整美國國內政策。對於美國政府來說,第一種政策是上策,第二種政策是中策,第三種政策的成本最高。由於全球資本流動日益自由化,而且國際貨幣體系呈現出來“中心-外圍”的格局,大國的宏觀經濟可以很容易地傳導到外圍的小國,幷迫使小國被動地調整其經濟政策。這就是美國能够迫使其他國家就範的基礎。美國在1971~1973年、1977~1978年,以及1985~1987年間均曾有意識地利用過這種“匯率武器”。這成了美國屢試不爽的策略,繼歐元和日元近年來持續昇值之後,人民幣可能已成爲了下一個目標。

  中國的重要性在於其貿易規模:2005年底,中國的貿易順差達1019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高達1142億美元。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要求人民幣匯率實行自由浮動。

  文章表示,如果人民幣迅速昇值導致境外資本大量逃離,房地産泡沫的破滅,中國經濟可能將出現硬著陸,美國經濟中經常項目賬戶的赤字總量將會急劇减少,因爲中國投資的衰退將會導致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價格迅速下降,同時,美國經濟中的通貨膨脹壓力將會迅速消失——事實上,美國巨大的經常項目賬戶赤字與石油和其他商品價格上漲高度相關。在2002~2005年間,僅日益增長的原油賬單,就佔了美國貿易赤字增長量的30.9%。

  如此,美元由弱轉强,美聯儲就可以再次削减利率,它的資産泡沫得以延續。這正是頻頻對 人民幣昇值施壓的美國保守勢力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