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續會”能否成爲台灣經濟的轉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2 06:43:45  


  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在歷時近一個半月預備會,耗費數百萬台幣之後,終於在各方攻防角力、打壓妥協的喧囂吵鬧中草草收場。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張玉冰文章稱, “經續會”的重要議題中,“財政金融改革”、“提昇産業競爭力”、“全球佈局與兩岸經貿”等議題自始至終都爭議不斷,尤其是其中攸關台灣經濟未來能否永續發展的最爲敏感和關鍵的兩岸經貿議題,更是屢遭杯葛,難達共識,一路跌跌撞撞,從删除到“復活”,直至最後勉强被列爲“經續會”結論中的“其它意見”,當作行政當局的參考。在兩岸議題的“其它意見”中,最受矚目的應屬“開放赴大陸投資上限”以及“開放兩岸直航”兩項議題。
 
  投資大陸端看“鬆綁”與否

  文章稱,“開放赴大陸投資上限”包括“鬆綁投資大陸40%淨值上限(即台商投資大陸金額不得超過公司淨資産的40%)”,以及在維持台灣技術領先及核心技術不外流的原則下,“放寬‘20%、30%、40%’的階梯式限制(即台商公司淨值在新台幣50億元以下者,對大陸投資額不得超過淨值的40%,公司淨值超過50億元但低於100億元者,對大陸投資額不得超過淨值的30%,公司淨值超過100億元者,對大陸投資額不得超過淨值的20%)”兩項舉措。如果該項議題能够得到後續推動和執行,則未來欲赴大陸投資的台灣企業中,淨值超過100億元的大公司,以及主要以大陸已開發成熟或國際上已不予管制的産業技術爲核心技術的公司,無疑將成爲最大的獲益者。而一旦赴大陸投資許可的彈性空間增大,島內企業登陸的合法性和自由度必將隨之提昇,企業投資形式也會逐漸從“地下”走向“前台”,由“間接”轉爲“直接”,幷由此帶來企業對當局“圍追堵截”的規避成本的降低。更多的台灣企業會在大陸找尋生命的“第二春”,利用兩岸有利的資源互補和有效的産業分工,來延伸拓展自身發展空間。

  兩岸直航沒有實質性突破

  文章指出,另一重要議題“開放兩岸客貨運包機直航”雖爲“其它意見”,但僅達成“兩岸直航需等到時機成熟,幷有周延規劃及配套作爲時,在確保‘國家’主權及安全前提下,由兩岸‘政府’進行對等談判、簽署協議後付諸實施”的最終表述,在結論上幷沒有實質性突破。這種表述顯示,儘管台灣當局仍然試圖將兩岸通航定位爲“特殊的國際航綫”,把直航作爲政治籌碼,有意盡量拖延兩岸直航進程,但是,在客觀形勢的壓力下,未來兩岸直航還是有可能以某種變通的形式實現局部性開放。實際上,20多年來,伴隨台商在大陸投資規模以及兩岸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張,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兩岸間間接通航的手續正不斷簡化,直接通航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其中,貨流形式從間接通航,到“試點直航”,再到“小三通”,進而發展爲剛剛實現的兩岸貨運專案包機;客流形式則由經港澳轉機的間接通航,以及福建沿海部分地區的局部直航,擴大到兩岸“春節包機直航”,和即將於2006年正式開啓的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截至2005年底,兩岸貿易總額累計已近5000億美元,人員往來累計也已突破4000萬人次。目前,大陸已成爲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賴度高達24%,兩岸間經貿聯繫已密不可分。未來,祗有實現兩岸直接“三通”,大陸的台資企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結合兩岸優勢,保持自身競爭力,而台灣也必須以大陸爲腹地,以“進出大陸市場的門戶”爲發展目標,才有可能建立和發展“區域營運中心”,避免“邊陲化”的危機。在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之下,兩岸直航已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台灣當局2003年公佈的《兩岸直航影響評估報告》中也承認,兩岸“三通”不是“做與不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的問題。

  開放兩岸金融合作裹足不前

  文章稱,此外,同樣“敗部復活”列爲“其它意見”的“兩岸金融往來”議題,包括“允許島內銀行赴大陸設立分行、子行或參股,大陸銀行、券商及保險公司來台設辦事處,以及允許人民幣挂牌、買賣,幷建立人民幣清算機制”等。出于所謂“安全”考慮,長期以來,台灣當局始終限制兩岸金融交流的發展,裹足不前的兩岸金融合作與快速發展的兩岸經貿交流形成鮮明對比,融資困難使大陸台資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備受瓶頸制約。目前,大陸爲緩解台商融資困境,已開始陸續出台相關優惠政策和措施,但兩岸金融合作的全面展開,更需要台灣當局從台灣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突破限制性思維,减少人爲藩籬,採取開放有效的措施,爲實現兩岸經濟合作的互利、雙贏提供有力支撑。

  兩岸議題中,唯一達成“共同意見”的是“優先放寬在大陸從事商務活動的人員來台及資格限制,且持續推動大陸旅客來台觀光政策,幷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配套底綫”。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高速增長幷且産值超過台灣GDP60%以上的服務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增速减慢,直接導致台灣經濟由過去的中高速增長轉入中低速增長,年均經濟實質增長率從1984年至1997年的7.9%大幅下降到1998年至2005年的3.8%。服務業雖然已佔據台灣産業結構的重心,但遠未成長爲能够有效吸納傳統産業外移造成的失業人口以及創造足够新的就業機會的主導經濟的核心力量,致使島內産業發展出現嚴重的結構性失衡。放寬大陸人員來台限制、推動大陸人士來台觀光,無疑會對相關産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爲基層民衆創造新的就業需求,幷爲台灣服務産業的發展注入活力。在經濟轉型的現實壓力下,未來島內對大陸人員、産品、資金以及信息的進入限制將會進一步逐步放寬。

  能否抓住契機突破意識形態掣肘

  文章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列入“其它意見”的主張,僅意味著台灣當局兩岸經貿政策有“鬆綁”的可能性,“經續會”本身“體制外會議”的性質,仍將决定台灣行政當局對這些“共識”、“意見”的採行祗能是選擇性的,執行效果也極有可能大打折扣。這就不免讓人質疑:“經續會”究竟是台灣當局權力過渡的政治儀式,還是政治人物試圖借以化解危機、積纍政績、賺取選票的工具?它會不會重蹈1995年“國是會”和2001年“經發會”的“議而不决、决而不行”的覆轍而淪爲“政治祭品”?台灣有關當局在未來能否真正做到關切人民福祉而非熱衷于意識形態治政?陷入低迷的台灣經濟又能否把握契機,突破意識形態的思維掣肘,從“固步自封”走向“更加開放”,從而捕捉到發展復蘇的轉機?人們正拭目以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