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衝突 定性為第六次中東戰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6 11:26:50  


以色列士兵在即將發射的導彈上刻字,希望能以此從心理上瓦解真主党。
  自從1982年爆發第五次中東戰爭以來,在經歷20多年相對平靜後,中東再次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日益升級的黎以衝突,無論是被定性為“第六次中東戰爭”,還是定格在“黎以衝突”,都顯示出不同於以往中東衝突的新特點。 

  從過去五次中東戰爭看,“國家間對抗”特徵明顯。從前四次中東戰爭的參戰方來說,一直都是阿拉伯國家(比如,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與以色列之間的對抗。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與敘利亞兩國的對抗也是明顯的。當時以色列對敘利亞導彈基地、空軍基地的轟炸,致使敘利亞完全失去了制空權。從前五次中東戰爭看,爭奪土地等資源的意圖也很明顯。 

  從第五次中東戰爭以來,中東衝突演化為武裝派別“對抗以色列”的特點日益凸現,雙方尋求的不再是明確的土地佔領,真正的衝突雙方都還在幕後。從這次黎以衝突看,真主党挑戰以色列的行動,再次引發了對新型“非對稱戰爭”的思考。論實力,以軍遠遠高出真主黨組織;論戰鬥力,真主党實力再強大,也絕不可能同以色列相抗衡;但問題在於,真主党實力再弱,以色列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清除它。 

  新型的“非對稱戰爭”,讓以色列民眾承受了巨大的安全隱患代價,是4年來一直困擾以色列的“腫瘤”。自“9•11”以來,以色列面臨更多的是沒有固定戰場的“反恐戰”——無處不在、零散的自殺性襲擊。從巴勒斯坦武裝派別,到一直被打壓的真主党武裝,他們似乎無處不在。仇恨的種子已播下,面對“武裝到牙齒”、武器供應充足的以色列,他們唯一可以用來抗衡的就是軀體,這就是“軍事不對稱”對抗的必然邏輯。如果說真主党綁架2名以色列士兵,屬於“個體性恐怖”行為的話,那麼以軍大舉入侵黎巴嫩造成的900多名無辜平民死亡,則就是“國際性恐怖”行為。 

  以往的五次中東戰爭,強弱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懸殊,基本是國對國、軍對軍的常規戰爭。但“9•11”的發生,開啟了少數人對抗國家、以弱撼強的特殊戰爭。從這次黎以衝突,就實力對比而言,真主党只能是“螳臂擋車”,以軍取勝是遲早之事;但從戰後效果看,以色列還未開打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專題: 黎以開戰 中東危機升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