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業率指標應該改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0 07:04:47  


  中評社香港4月10日電/時值高校畢業生結束實習,紛紛進入找工作階段的四月,高校就業率再次成爲社會關注焦點。

  儘管目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充滿“水分”,但是作爲一項可量化的指標,就業率仍是目前各級部門衡量高校教育質量的標尺之一。最近,上海市教委、發改委、人事局和勞保局四部門就聯合下發通知,表示今後在高校教學評估中將加大就業狀况指標的權重,同時堅持年度招生計劃與畢業生就業率適度硬挂鈎。

  中國經營報發表文章說,該政策出台的背景無疑是高校學生的就業已成爲嚴峻的社會問題,上海冀望以此來提高各高校促進畢業生就業的積極性。但問題是,用就業率作爲高校教學評估指標合理嗎?

  2006年3月初發佈的社科院教育藍皮書《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05年應届大學畢業生真正簽約者祗有33.7%。而這與教育部發佈的72.6%的統計數據比較,二者嚴重不符。

  前者的統計,似乎更接近于現實中的觀察。由此推斷,就業率已經成爲各高校造假的武器,因此尋求設立一套更合理的指標勢在必行。

  事實上,就業率祗是作爲衡量高校教學情况的一個指標。但如果將就業率與招生、工作考評、上級撥款等聯繫起來,無疑就爲就業率造假埋下了伏筆。如果就此在高校中形成“就業率崇拜”,很可能會形成與地方政府“GDP崇拜”同樣的後果:祗重數量不重質量。令人擔心的是,在教育産業化和管理行政化幷行的現狀下,“就業率崇拜”已經具備了自我加速的土壤。很多高校甚至緊緊圍繞就業設置課程,大學教育的崇尚學術、開放性、使命感等理念已經被就業率引發的“重術輕道”的思潮嚴重威脅。

  同時,就該指標本身而言,現行的統計數據無法衡量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因此就業率就變成了沒有“內涵”的就業率。目前,如果難以找到比就業率更好的衡量教育質量的量化指標,至少在就業率的統計上應該包括以下幾個要素:專業不對口的就業應該在就業率的統計上有所折扣。如果一個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後專業對口的比例過小且存在經常化的趨勢,無疑是教育資源在該高校利用效率偏低;就業後的普遍薪酬水平。如果統計數據顯示,某一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後的薪酬長期過低甚至低於社會平均水平,何嘗不是就業質量低下的證明;就業後失業的數據。就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目前的就業率的統計是一次性的統計,難以動態地、客觀地反映畢業生的就業情况。

  除了以上諸多要素,在條件可能的情况下,就業率的統計如果還能進一步細化,涵蓋不同的學科、地域等,將會更加準確地反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况。

  但是,值得提醒的是,現在就業率的統計機構主要是教育管理部門和各個高校,行政化的部門難以適應市場化的工作,其“自說自唱”的公信力也讓人懷疑,把就業率的統計讓位於社會的中介機構是個解决辦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