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泉 |
中評社香港9月2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最近以來,臺灣社會正在爆發一場激烈的“反貪倒扁”與“護貪保扁”之爭。馬英九先生既是最大反對黨中國國民黨的黨主席,又是“臺北市市長”,兩重身份,兩面應對,“順了姑心逆嫂意”。結果是,無論綠營或藍營,在朝或在野,都有人把“炮口”對著馬英九。馬英九呢,現在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我想,這是馬英九面臨的最大困境,也是對他應變能力的最大考驗。馬英九為人正派、清廉、“不粘鍋”,這是人所共知的。正因為這樣,他的形象好,人氣旺,民意高,人們寄予厚望。但是最近一個時期來,人們對他的非議也多起來了,主要是覺得他太“君子”,太“忠厚”,是“太平官”型而不是“亂世英雄”型。面對臺灣目前如此複雜的政局,各種亂象紛陳,正像台港媒體所報道的,政壇上既有許多所謂“小無賴”,又有一些所謂“老流氓”,無理取鬧,阻力重重,是很難排危解困和開創新局的。
最近香港有一家雜誌記者採訪了施明德先生,並向他提出一個問題:你說的“人民力量可以撐多久?2004年3月27‘總統府’前國親的集會最後不是也失敗了嗎?”施很自信地回答說:“那是領導人的問題,連宋溫文儒雅的個性,他們不是在街頭的人,他們是穿西裝、穿皮鞋的,我是穿草鞋出身的。”這話對我頗有啟發。馬英九先生所領導的在野黨,包括他自己在內,似乎也多是“溫文儒雅”、“穿西裝、穿皮鞋”的中產階層人士,其所面對的對手雖有不少早將“草鞋”換成“皮鞋”,並也穿上“西裝”,但仍有不少“草莽性”未改,動輒“走在街頭”的人。似乎也正是在他們施壓下,馬竟又將本已許諾在凱達格蘭大道“24小時靜坐”的表態,改成了“晚10時後必須離場”。意志不堅,政策搖擺,前後不一,這已經不是一次了。難怪包括施明德先生在內,許多人為之憤怒和不滿。
是馬英九先生應該引以反思的時候了。確定一項政策和做法,特別是涉及到群眾運動時,應考慮其“正義和非正義之不同”,“平時和非常時期之不同”,切不可站在群眾運動的對立面,特別是站在代表主流民意的群眾運動的對立面,而以平時政策或法律,去對待“大變革”或“非常時期”之群眾運動。當原有的政策或法律一旦已被違反或背叛民意者所掌控,而又堅決不改時,群眾就可能有越軌行動,體制內的抗爭亦就有可能轉化為體制外的抗爭。作為一個自稱“民主社會”的政治人物或政治領袖,應該如何對待?是站在群眾前面去影響或指導這個運動呢,還是躲在這個運動背後去反對和詆毀這個運動,甚至鎮壓這個運動呢?這就是對所有政治人物或政治領袖們的一個嚴峻考驗。
民眾靜坐運動就要開始了。這本來是一個比較理性的和平性的群眾運動,但如果執政者處理失當仍可能發生一些難以預測甚至是非常嚴重的後果。馬英九先生既是最大的反對黨的主席,又是臺北市的執政者,應該有一個“兩全”的應對之策,在萬一不能“兩全”時也決不能簡單地施暴驅離,從而走向群眾運動的對立面,留下永遠的駡名。2004年“3•27”群眾運動的教訓應該記取。
總之,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對兩岸人民,首先是臺灣人民負責,要勇於負責,敢於負責,不怕風險。我個人堅信,一個真正無私心的政治人物或政治領袖,一定能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好這一次的群眾靜坐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