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泉 |
中評社香港9月20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大約是兩年多以前,我在一次會議上結識了《台商》月刊雜誌的總編輯李曉莊先生,從此他每月都給我寄來這本雜誌。但我說不清是什麽原因,實際上翻閱細看卻很少,但第33期即9月份的一期卻吸引了我,基本上都翻閱了。
最吸引我的是打頭的兩篇,一篇是李曉壯先生寫的《(台商)改版了!》一篇是該刊發行人張漢文先生寫的《兩岸交流三原則》,不僅是細讀了,而且一口氣把整個這一期統統翻閱了。
正像李曉莊所說的那樣:“《台商》改版是爲了滿足更多讀者需要,是爲了因應更多關心《台商》發展朋友的期盼,是爲了更加貼近台商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受到廣大台商的重視、關心和支援。我雖不是台商,與台商的接觸也很少,但我卻非常能感受到這樣做的重要性。
我本來是研究臺灣經濟的,也寫過一些文章和書,但由於種種原因,其中之一是因爲離休以後,就不像在職時那樣容易取得統計資料,漸漸地就把自己研究的重點轉向政治和其他方面了。不過,過去我研究臺灣經濟,包括兩岸經貿關係和大陸台商在內,更多地是側重政策方面,例如大陸對台經貿政策,臺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以及一些地區性、産業性、結構性和佈局性的政策等。總的則是側重於宏觀的、整體的、以及帶原則性的方針政策等。
正因爲這樣,當我看到張漢文先生寫的《兩岸交流三原則》一文時,就比較容易引起注意。這個“三原則”就是張先生講的,一是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二是兩岸交流要以民爲本;三是兩岸發展要爲民謀利。這正是大陸以胡錦濤爲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對台政策也包括對台經貿政策上的新思維,不僅是這樣講也在這樣做。但這方面並未得到臺灣方面的回應和配合,以致使以上“三原則”和兩岸“三通”,至今仍遲遲不能實現。
我個人一向認爲,經濟利益在各種利益中是最重要的利益,經濟關係在各種關係中是最重要的關係。有那麽一些人,往往只重視政治利益而忽視經濟利益,殊不知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政治方面的作用,往往是主觀的,人爲的,快速的,急進的,一時的,容易看得見的;而經濟方面的作用,則總是客觀的、自然的、緩慢的、漸進的、長期的,不容易看得見的。只看到自己或少數人的政治利益,例如一時的選舉方面的利益,必然會脫離人民,並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現臺灣每年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一般都在500億美元左右,這不僅是臺灣經濟命脈之所在,亦攸關臺灣前途命運所不可忽略的大事。
在目前的兩岸關係中,長期存在在政冷經熱、實即政治干擾經濟的現象,這是很不正常的。從短期看,政治確會決定經濟,並使經濟服從於政治;但從長遠看,經濟一定會決定政治,並使政治服從於經濟。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但願臺灣當局能從過去的歷史中吸取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