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後扁”及“扁後”時期的台灣政局評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2 15:00:52  



  陳目前的權威無法長期維持下去 

  但是這樣的動態平衡無法長期維持下去。一旦黨內接班人選逐漸明朗,資源及人氣會快速匯集,落敗的力量也會集結,屆時陳水扁將無法在泛綠內部擁有現今的影響力。其實泛綠內部面臨挑戰者馬英九的崛起與人氣,多早有危機意識,希望早日整合內部來迎戰。啟動此機制的可能時間點最早在二OO五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如果民進黨在席次上失利或輸掉台北縣,極可能會讓黨內不滿中央的力量找到著力點,挑戰陳總統的路線及領導威信。當然最晚則在二OO七年中,民進黨必須提名總統候選人時。這個期間所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可能成為引爆黨內不滿力量的導火線。因此陳總統未來兩年多的任期,將充滿來自黨內外的挑戰。 

  民進黨接班的四大天王面臨的情勢 

  民進黨內可能的接班人,一般認為不出呂游蘇謝四大天王。其中游錫堃秘書長雖然檯面下動作連連,但是由於連擔任行政院長約三年的時間都無法有效拉抬民間聲望,出線的機會不大,一般認為他目前的努力在於爭取成為副手搭檔的機會。呂副總統也面臨類似的民調困境,但卻有較堅毅的政治性格及參選意志,將會在二OO八年的總統選戰中扮演難以預料的角色,對選情造成衝擊。目前看來,謝長廷院長和蘇貞昌主席是最有可能出線的兩位人選。兩位都和陳水扁一樣,是美麗島事件的辯護律師,口才便給,形象清新。從民意結構上看,謝院長走中間路線,較受到中間選民支持及泛藍群眾接受。蘇主席則相對較受到泛綠支持者的擁戴,兩人各擅勝場。未來,年底縣市長選舉的勝敗、行政院施政績效以及謝院長任期長短等因素將會決定爭取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成敗,目前尚難論斷。 
 
  馬英九選黨主席壓倒性勝利所營造的新局面 

  在泛藍的部分,由於馬英九市長在國民黨主席選舉時得到超乎外界預期的壓倒性勝利,不但化解了黨內其他勢力掣肘的動力,也取得了角逐二OO八年總統選舉的入場券。換言之,馬英九市長作為泛藍共主以及二OO八年總統候選人的局勢幾乎已經明朗。馬英九主席帶給台灣政壇最大的衝擊,在於他另類的政治風格所創造出來的政壇新典範。過去台灣政壇的魅力領袖都是群眾場合演講鼓動情緒的高手,長於政治操作又能和地方經營人脈關係,例如宋楚瑜和陳水扁。但是馬英九市長卻是完全不同的典型。他的群眾演說風格比較像是教授在課堂上授課,而不是能夠鼓動人心的魅力型政治人物。他缺乏派系的支援,也沒有戰力堅強的團隊作為班底,危機處理能力在幾次意外事件中備受質疑。而且輿論普遍認為他很難兼顧黨主席和台北市長兩個重要職務,他的政治能力與魄力過去並未在全台性的政治舞台上被檢驗。 

  馬英九的特性 

  雖然有上述缺陷,但是馬英九主席的正直清廉、誠信以及溫和理性形象的優點,把他和其他政治人物做了明確的區隔,也掩蓋了其餘的缺點。他在法務部長任內因為查察國民黨籍人士賄選而被撤換,又因為白曉燕命案自覺政治責任而辭去政務委員,回到學校任教,這些經歷塑造了他正直清廉的形象。而他面對政敵的攻擊或批判時,往往以微笑及「謝謝指教」回應,也讓看慣了政客潑婦罵街的台灣人耳目一新。不同媒體所做的各項調查,都顯示馬英九是當今台灣政壇最受民眾歡迎的政治人物,即便人民知道他施政上的種種缺失。這種獨特的政治風格不但帶給國民黨很大的衝擊,也讓民進黨必須重新思考如何面對這樣一位和舊國民黨完全不同類型的政治人物的挑戰。 

  國民黨主席的競選過程中,王金平院長得到絕大多數政治菁英包括立法委員及黨國大老和地方派系的支持,在媒體上營造出平分秋色的氣勢。但是缺乏「朋友」的馬英九卻得到了絕大多數黨員的草根支持,這個特質不免讓掌握行政資源的民進黨警覺傳統選戰打法的局限。固然國民黨員結構和全體選民結構相比並無代表性,但是馬英九主席的民調支持度在兩者之間並無明顯差距。目前看來,如果未來兩年沒有爆發與馬英九直接相關的弊案或醜聞,他會繼續是台灣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 

  O八選戰的可能主軸 

  在這樣的結構下,用消去法的方式來推論,馬英九最大的潛在缺陷、省籍問題,即可能成為2008選戰的主軸。目前看來,民進黨的候選人不太可能以經濟表現、施政績效、或是人格特質等議題作為選戰主軸,因為這無異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反而一個突破點在於究竟能否說服佔75%人口的閩南族群,不管其他因素如何,應該還是選擇台灣人來做總統。畢竟執政經驗可以學習,但是血緣關係不會改變。省籍的議題在檯面上不會被公開操作,但是會以和兩岸問題有關的「公投」、「制憲」、「本土化」、「愛台灣」、「認同台灣」等符號來區別敵我。這種操作在過去的選舉中已經司空見慣,還能發揮多大影響力,恐怕實踐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政治人物的通則是,不把一個招數用到確定沒有用、甚至有害的地步,是不會放棄舊有做法而開展新思維的。 

  馬英九的選擇 

  馬英九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有兩種可能選擇。一種是「安全」的做法,和兩岸議題保持距離,在選舉中也儘量迴避,希望一路無事到投票日,類似連宋在2004年選戰過程中作為領先者的打法。這樣的風險在於議題上居於守勢、被動,而且選民板塊及結構可能因為一方主動論述,另一方消極迴避而往主動論述的一方移動。第二種則是較具開創性的做法,及早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透過反復的論述過程讓選民瞭解其兩岸政策思維。這樣做可能進一步擴大政治版圖,但也可能因立場不為選民接受而受傷,目前尚無法看出馬主席會採取何種做法。日前馬主席接受媒體訪問時,明確提出其「一國兩區」的主張,似有選擇後者策略的趨向,但泛綠陣營一輪猛批,說馬英九是想選「區長」之後,此議題又逐漸沈寂。無論如何,雙方未來在兩岸、修憲的議題上交戰,可能是無法避免的發展。馬英九主席的總統之路能否順遂,也部分取決於他在兩岸政策上能否招架民進黨未來的質疑。 

  台灣政治有其快速變動,令人眼花繚亂的一面,也有其長期穩定的版圖結構和分歧議題。過去兩次的總統選舉結果,對台灣前途及兩岸關係都有深遠的影響。目前看來,2008年的總統選舉結果,不但會有如前兩次選舉結果的四年中短期效應,更可能長期決定台灣內部政治版圖及兩岸關係走向,值得持續關切。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10月號,總第94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