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 
兩岸關係轉變的四點啟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6 12:27:07  



  大陸已從往日的教訓中,學會以動態、發展、聯繫的目光,務實地面對島內複雜的政治生態。世間無僵死不變之物,也無僵死不變之人。對“台獨意識”、“台獨理論”、“台獨人物”,不施以積極、正面的影響力,就等於施以消極、負面的影響力。采取積極、理性的姿態,才能在與“台獨”勢力爭奪民意的鬥爭中占據主動,才能有效破解“台獨意識”,化雲為雨、化險為夷。 

  啟示之二:建立兩岸反獨“戰略同盟”意義重大 

  泛藍陣營,是島內“反獨”勢力的鬆散聯合體,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大陸與這個營壘到底是什麽關係?在島內錯綜複雜的矛盾中,如何處理與這個營壘及營壘中左、中、右派的關係?這顯然不是無足輕重的小事。 

  經驗與教訓讓我們必須堅定如下三點邏輯體認: 

  第一:泛藍陣營的生存態勢、泛藍與大陸的關係狀況,對和平統一事業的成敗具有指標性意義。 

  本質上說,泛藍陣營與和平統一事業是一體存在的。泛藍存,和平統一事業存;泛藍長,和平統一事業長。泛藍是全球華人反獨促統聯合戰綫中的關鍵部分,而大陸與泛藍的合作狀況,則是這一戰綫中的關鍵環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決定著泛藍的生存與發展,也決定著和平統一事業的興衰。 

  民進黨執政五年來,大陸與泛藍陣營間有溝通有合作,但平心而論,總體上既少互信又少默契,並未形成合力,以至錯失了不少推動兩岸關係轉折的良機,客觀上給“台獨”勢力提供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運轉空間。“台獨”陣營則從污衊攻擊大陸與泛藍關係、妖魔化“中國意識”入手,分化離間兩岸反獨陣綫,並取得了相當成功。至前年“總統”大選前數月,陳李合作,竟一改以往“漸進式台獨”的小步舞,將正名、公投、制憲等三大工程一攬子推出,掀起席捲全島的“台獨”惡浪。泛藍陣營在“台獨”囂張氣焰的裹脅之下,大有視“一中”為包袱的架勢,面對選戰的壓力,不再敢提“九二共識”,國民黨高層人士甚至作出了“對兩岸的未來不排除任何選項”的妥協表示。 

  《反分裂國家法》的出台,直接促成了連宋的大陸之行。而連宋的相繼“登陸”,則實現了兩岸關係的一個鮮明的歷史跨越。國親高層與中共高層在海內外所有華人、國際社會面前,公開握手、並肩而立,在反對台獨、共振中華上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站在一起。由此而宣告了“台獨”手中那把斬斷兩岸反獨戰綫、封殺泛藍政治命脈、曾經鋒利無比的“殺手鐧”——“聯共賣台”的紅帽子,從此失靈。島內民調對連宋登陸的高度認可,充分顯示了只有合力,才能使蘊藏在台灣民衆中反對“台獨”的巨大能量得以釋放出來。 

  第二:泛藍陣營是大陸認識台灣政治的放大鏡,是有效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橋梁。 

  島內歷經多次圍繞統獨議題的攻守陣地戰,政治生態的本土化色彩已很濃,藍綠陣營政治理念的交叉性已很強。辯證地看,這是在獨特歷史時空條件下台灣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表現,也是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中的必經階段。歷史可能注定台灣要在民主化、本土化進程中逐漸實現對統獨前途的再選擇。或許也只有通過這個通道,台灣政治才會走出統獨極端對立的危險地帶,實現對和平統一前途的整體性認知。從這個角度來說,本土化、民主化不等於“台獨”,“台灣意識不等同於分裂意識;台獨分子不等同於台灣人民;本土意識不等同於分裂意識”(連戰語)。在一定時期內兩者內涵的重疊,勢必給“求獨”與“反獨”都帶來一定混亂。這種混亂只能在兩岸經濟、政治關係的深入整合中,由台灣人民自己去慢慢剝離。 

  這種客觀狀況,大陸方面一定要冷靜應對。大智之選,當是重在宏觀性、根本性的引導,而非小事小情的無謂糾纏;當然之策,應是與泛藍陣營誠意、默契地合作,求同化異、放眼大局。正所謂:透藍看綠,借藍引綠,靠藍促綠。爭取台灣人民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會尋這樣的軌道:從中國情深厚的泛藍營壘各部位有機切入,逐步立體探入其它群體的特殊心理與情感世界。如:以泛藍台商瞭解、引導泛綠台商;以泛藍黨派瞭解、影響泛綠黨派等等,逐步建設起本土派台胞的中國情和中國命運觀。 

  連宋登陸,結出了讓台胞能品嘗、能感受、也能正面接受的實實在在的果實,這是兩岸民意相合的初步成果。通過連宋,大陸確切瞭解到台灣人民的需求;又通過連宋,把大陸對台灣人民的這份誠意傳遞給台灣人民。 

  第三:對泛藍的支持與引導,策略與戰略的務實得當異常重要,否則勢必適得其反。 

  回顧近二十年的歷史,可以看出,島內政治向多元化選舉政治演變的過程,同時也是大陸在挫折中逐步體認這種獨特政治的複雜多變特徵,並努力探索適應這種特徵的政策與策略手段的過程。事實一再說明,對台島勢局的任何簡單判斷或簡單行動都會對和平統一事業構成損害。大陸對台島政治風雲的主導力是推不掉的,關鍵是怎麽做,才能產生正面的、健康的影響力,才能讓台灣民衆正確理解並區分大陸反“台獨”與尊重台灣民意的決心與誠意,才能不被“台獨”勢力所利用,並有效抑制外力負面影響的發酵等等。如下兩點教訓應該牢記:必須以真正瞭解、體認台灣民意為基點,不能與泛藍結成狹窄的黨派關係;必須著眼於島內政治全局與國際政治全局,對台政策不能有過於鮮明的顔色傾向性。如此才能真正幫助泛藍、支持泛藍,穩固陣地,壯大和平統一聲勢,爭取更多人的轉變。連宋登陸,兩個公報,公開透明,既連接起了國共、親共、國親間共識共信的紐帶,也打開了這個聯合戰綫開放如流的通道。建立在有如此廣泛的民意基礎和豁達胸懷之上,而且是舉世見證的反獨聯合陣營,自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更強的抗壓力與吸納力。 

  啟示之三:國民黨依然是島內和平統一力量的核心 

  以新觀念誠心耕耘國共的新合作,是非常必要與必需的。毋庸諱言,在和平統一過程中,合作對象與合作性質的準確定位極爲重要,直接決定著所有和平籌劃的實效。必須與島內真正能主導和平統一的關鍵政治力量打交道,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和兩蔣時代島內一黨威權統治的政治狀況不同,今天的台島已邁入多黨並存、藍綠對壘、競選執政時期。國民黨無論其地位、特質都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身受各種歷史積習的折磨。大陸的對台方針重點也已適時地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轉向“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儘管如此,今天,大陸依然要清醒地認識到,國民黨無論在朝在野,都仍然是島內和平統一力量的核心;國共兩黨的互動,依然是大陸必須要做好的重要文章。 

  第一,從實踐經驗判定,國民黨依然具有自我改造、死境求生的內在生命力。 

  回顧去年底“立委”選舉以來的島內形勢,各黨派面對現實,開始搶奪改善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宋楚瑜為避免自己和親民黨被邊緣化的命運,祭出險招舉行“扁宋會”,與扁達成十點共識,試圖以兩岸破冰第一人的角色,重振自己的政治生命。然而,大陸《反分裂國家法》的出台與連戰果斷的一腳破門,瞬間攪亂了扁宋的佈局,不僅使陳水扁的兩岸政策進退維谷,也讓宋設計好的如意算盤落空。而連戰毅然決然的大陸破冰之旅,則一舉扭轉了島內藍綠政治生態,使藍營士氣大振,凝聚力提升。連戰以即將卸任的在野黨主席的身份,卻寫出了主導台灣政局的大文章,找到了國民黨於台灣政治體制中所獨具的政治伸展空間。這位原本在世人眼中已經過氣的政治人物,一夕之間居然成爲超越陳水扁的政治明星。表面上似乎偶然,然而細細品味,實則是一種必然。

  試想,背著“台獨”包袱的陳水扁,有可能搶這個頭、開這個局嗎?即使扁有這個欲望,但他有這種情懷和膽識嗎?至於在政治生涯上至今仍未死心的宋楚瑜,面對《反分裂國家法》對台島的巨大衝擊浪潮,有魄力不顧一切、毅然登陸“搶頭香”嗎? 

  回顧國民黨史,這次連戰的“破冰之旅”,頗與當年孫中山“聯共求生”之舉類似,都是在絕望性挫敗後的逆境中逼生出來的向外尋求生命源的大膽選擇。它再次證明:儘管這個“百年老店”積弊甚深,老毛病不少,但只要不棄中山先生的創党理想和教誨,就總會在關鍵時刻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奇跡發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