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業:盈利能力冰火兩重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3 07:28:18  


  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2005年年報是信託公司亮相最齊全的一次。初步統計,44家披露年報的信託公司中祗有6家出現虧損,38家實現了盈利,44家信託公司平均淨利潤達到了2781萬元。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文章分析道,其中,上海國投實現淨利潤1.65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7.35%。像上海國投那樣2005年業績劇增的公司還有不少。例如,去年的業績與前年相比,北京國投由虧損463萬元到盈利7593萬元;中海信託淨利潤增長超過12倍,從368萬元昇至4920萬元;國投弘泰信託淨利潤由228萬元增長到1322萬元;江西國投從虧損5881萬元翻身爲盈利635萬元;中信信託淨利潤由2695萬元增至5894萬元;外貿信託淨利潤從3455萬元昇至6695萬元;華寶信託淨利潤由5843.65萬元增至9086.04萬元;天津信託從6153.66萬元增至8240.82萬元。

  可相比之下,2家上市的信託公司及1家上市公司控股的信託公司却黯然失色。陝國投2005年虧損1471.59萬元,安信信託祗盈利576.85萬元。正在與香港名力集團“熱戀”謀外嫁的愛建信託,去年實施計提62328.7萬元,導致信託公司全年虧損59919.1萬元,又拖纍其控股方愛建股份虧損逾10億元。另據新披露的2006年第一季度報告,陝國投又虧損了22.04萬元。

  文章稱,雖然信託公司盈利能力呈現“冰火兩重天”,但可喜的是大部分公司的業績提高得益于主業回歸。信託公司昔日如同金融“雜貨鋪”,曾經一段時間又扮演過“二銀行”角色,真正來自信託主業的利潤却未唱主角。如今出類拔萃的信託公司的共同特點是信託業務收入佔比高。天津信託去年收入35847.46萬元,其中信託業務收入14469.37萬元;中海信託去年收入11867萬元,其中信託業務收入7377萬元。上海國投去年信託及中間業務收入6522萬元,完成目標收入的127%。

  顯然,回歸主業的成功與重視産品營銷密不可分。銀行理財産品正在蠶食信託産品市場,長期依賴銀行代銷産品的信託業明顯感到市場分流壓力。各信託公司紛紛主打VIP牌,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營銷中心、理財服務中心、VIP客戶俱樂部等紛紛亮相。據悉,上海國投、北京國投、聯華信託等公司率先打出VIP營銷牌,建立VIP數據庫,發放VIP卡,幷定期與VIP客戶舉行各類增强感情的活動。北京國投給予VIP客戶信息優先權、認購優先權、轉讓優惠權,幷提供綜合理財服務。對産品營銷的投入,使信託公司構架起營銷渠道,在理財市場逐漸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文章指出,從目前市場形勢看,兩大因素有利於信託公司提高業績。一是貸款利率加息。此次不同時實施存款利率加息,意味著信託産品不會喪失原先的比較優勢。銀行貸款利率加息,有助於信託公司挖掘更好的項目,過去嫌信託貸款相對成本較高的項目可能增加融資意向。而像之前那樣尋找銀行不受寵的項目,會導致信託公司經營風險增加。二是信託資金大量囤積證券市場。如華寶信託去年51.84億元信託資産中,就有12.41億元用於證券投資。另據一項1167家上市公司2005年年報的統計顯示,共有21家信託公司進入76家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行列。股市回暖一方面可使證券投資自營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有利於推出證券類信託産品。如果股市回暖帶動證券投資收入趨好,類似華寶信託等信託公司的業績還能再上一個台階。

  然而,信託公司能否隨盈利能力增强而改變外界對其的刻板印象,還是未知數,信託公司至少需要表現出盈利能力的穩定性。就目前的外部經營環境而言,信託公司的束縛與不利因素仍較多。各類金融機構競相推出與信託同質的理財産品,理財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監管標準不盡統一。如果說各類理財産品同場競技的話,那麽信託産品是帶著鐐銬參賽。私募發行、封閉運作、缺少産品流通平台等,都制約了信託産品的競爭力。中國信託業協會顧問王連洲近日爲之呼籲,目前信託業在信託産品的營銷範圍、産品設計、銷售方式等多個方面,受制於現行的法律、法規,致使一些有很大市場空間的信託産品最終無法成行,極大地限制了信託業的整體發展。他建議,不要因爲誘發了一些金融風險,就捆住信託業的創新手脚,應該給國內信託業鬆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