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世界日報:非經濟因素破壞台灣正常秩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3 12:54:00  


  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泰國《世界日報》今天發表題為“非經濟因素破壞台灣的正常秩序”的社論,指出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最近先後調升今(2006)年亞洲經濟成長預測,分別是6.6%與7%。但台灣今年預估,僅成長4.1%與4.5%,不只仍居於「亞洲4小龍」之末,在亞洲各國中也是倒數第1。今年以來,國際經濟面臨的不確定因素雖然不斷出現,但全球經濟穩定向上成長的趨勢並沒有改變。果爾台灣在經濟成長預測方面的表現,無疑令各方感到沮喪。由於台灣和各方的經貿關係互動密切,如何進一步探索台灣發展的實際狀況,是1件值得認真去做的事。

  社論稱,台灣的經濟研究機構,對於經濟預測則有正、反不同的看法。其中「中華經濟研究院」4 月21日曾將原預估上修為4.17%;另「台灣經濟研究院」則於4月26日曾將原做預估下修為3.91%。這2大重要機構的經濟預測,在先後只差5天時間內,做出完全相反的看法,甚為少見。所顯示的似是當前台灣經濟在政經攪和下,連專家都搞不清楚真相了,實在是憾事。

  樂觀於台灣經濟,主要認為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貿,今年首季外銷訂單增加21.2%,首4月出口貨物率也從去(2005)年增加的8.8%,提高到12.4%,牽動了工業大幅增產,加上邇來股市上揚、就業率增長、失業率下降到4%以下,都有助安定信心。以表面情況看,樂觀並不錯,但深入了解後,看法就可能不同了。譬如,外銷訂單增加,但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例不斷升高的結果,首季數字竟有42.3%之多。以資訊硬體產值為例,去年生產總數值達730億美元,居世界首位,但其中由在中國的台商生產部分占80 %、中國以外地區台商生產部分占13%、台灣本地生產部分僅占7%才50億美元而已。至於更紅火的筆記型電腦,去年產值有300億美元,卻是百分之百在台灣以外地區所生產的產品。這樣的生產結構,真有令人深思之處。

  社論表示,在出口項目上,從去年第4季起呈2位數字成長,同時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也從8月以前的31元多,貶到33元以上。可是邇來台幣再回升達31元餘,對下半年出口的影響就難樂觀了。同時進口項目則明顯趨緩,顯示的是投資衰退、民間消費不振。再看工業生產,首季增產約8.1%,幾完全集中於資訊電子工業,專供輸出;以內銷為主的化學,金屬機械與民生工業,合計減產達2.3%,是內需衰退的明顯證據。

  台股最近呈上升現象,一般認為是受「兩岸經貿論壇」、中國釋利多優惠、「蘇修」等非經濟因素影響。但後續效果如何,則還待觀察;另近1年來亞股備受各方青睞而分晉至新高點,台股則相對落後,本益比較低,給予外資炒作機會。目前湧入台灣外資淨額逾1,200億美元,相當於台灣外匯存底之半,其大額出入已影響到金融安定。外資流入目的在炒股,完全屬短期運作,一旦獲利了結,飽食遠颺,股市的災難來了。

  社論指出,近年台灣金融界若干業者為求急功近利而釀出的「雙卡」風暴,是有明顯負面影響的現象,本該早做綢繆。但在執政者有意無意忽略下,不好的破壞力發酵。如金融機構對民間事業和個人放款,已連續2個月衰退1,187億元;另當地的銀行為打銷「雙卡」呆帳,使今年首季盈餘萎縮了37%。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量販店等,今年首2月營業額分別縮減5%至8%,其中最嚴重的是國產車首4月銷售量衰退25%,這些現象對於今年民間消費都會有不利影響。

  社論最後指出,當然,更重要的不利因素,是在台灣當局為維護少數利益的種種措施,如操弄「終統」、「過境外交」等,形成對外關係負面影響,破壞了經濟運作的秩序,對已經惡化的投資環境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從上述分析,應可看出台灣經濟外熱內冷、虛榮實衰的一面。台灣執政者的作為,正是非經濟因素毀壞正常經濟發展的典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