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肇松:我們要對的起“中國”這兩個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19 22:06:33  



  黃肇松簡介:

  1973年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生畢業開始其10年政府公關工作經歷。
  1982年在紐約參加中國時報紐約版的創刊工作。
  1987年臺灣開放報業,調回臺北任中國時報副總編。
  1988升任中國時報總編。
  1997年,擔任中國時報社社長,主管編務工作。
  次年逢中國時報集團化改革,擔任中國時報系總經理。

  中國時報簡介:

  中國時報是臺灣最大的兩家民營報紙之一,1950年成立,最初為四開小型報。1960年後,隨臺灣經濟狀況好轉,報紙逐漸完善。1970年後,報社經歷了大發展階段,至今已發展成為以《中時晚報》,《工商時報》,《時報週刊》等三報三刊為核心事業,集電子報,旅行社,藝術展覽,地方產業規劃,時報國際廣告以及剛剛收購的中天有線電視臺等多項事業的媒體集團公司。中國時報系集團共下屬7個子公司,其中中國時報網路版是臺灣規模最大的,也是最早由媒體經營的網路媒體,其下屬的出版社是臺灣唯一的上市出版社。到現在為止,中國時報已從單一的報社轉變成臺灣最完整的媒體集團。

  記者(以下簡稱記):中國時報系的規模發展到現在這麼大,會不會擔心在管理上出現的問題?

  黃肇松(以下簡稱黃):的確有過這種情況。比如我們有的公司經營項目的性質接近,有的項目一起去投標,結果發現競爭對手是自己人。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的對策是使相關的業務擴大化,一個事業只要一家來做。再比如網路對報紙的衝擊,我們也把受衝擊的總量控制在5萬份左右。隨著網路傳媒影響力的增大,我們也會逐步將電子報朝著收費的方向發展,如果能把它變成有價報紙的一部分就是最成功的了。雖然有一些問題,不過目前大的情況還好,我們有一個原則,就是中國時報系下屬的所有的企業都是為了鞏固我們的核心事業——報刊,因為報刊是我們影響最大的事業母體。

  記:以中國時報為代表的臺灣傳媒界如何與大陸的媒體促進交流?

  黃:有一句詩叫“春江水暖鴨先知”,兩岸歷史性的問題的確很多,要解決這些問題一定要通過溝通增加瞭解,媒體在這裏要承擔自己的責任。1984年奧運會時,中國時報對中國首次奪金進行了大幅報導,但是在當時政治還比較保守的階段,這種做法遭到了當局和其他媒體的批判,到現在為止這還是臺灣報界的重要事件。另外在比如臺灣老兵回大陸探親,當時他們只能輾轉香港再到大陸,我們報導說這叫“轉口探親”,在當時也受到了一些壓力。1987年7月政府宣佈兩岸開放探親,這於兩岸政治環境的變化有關,但是也同樣少不了中國時報的催化作用。中國時報一直以來在兩岸交流工作方面做的比較多,我個人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每次中國時報邀請的大陸來臺灣考察和交流的團體,我都會幫忙接待,大概超過了兩百人,說句玩笑話,酒都不知喝了多少!這些年中國時報舉辦了多個兩岸的學術研討會,去年光我們的旅行社就送出了臺灣到大陸的遊客共3萬人。我是覺得,這種事不怕做的多只怕做的少,不怕做的快只怕做的慢。政治總有起伏,而新聞只要穩定的做,對政治問題的解決總有一定程度的幫忙。雖然臺灣內部有一些政治力量和新聞同業說我們中國時報是“統派報紙”,但是我們做的只是想通過媒體的交流促進兩岸的政治交流,只要為了統一中華民族,我們會把這種交流和溝通進行下去! 

  記:中國時報在大陸是如何進行自己的品牌推廣的?

  黃:在這方面我們做過很多嘗試,比如我們曾經和中華工商時報、清華大學合辦一個財經刊物,但是由於條件還不完善所以沒能辦成。但是我們還會繼續這些嘗試,以便和大陸的傳媒界增進溝通,加強交流。我很驕傲我們可以有“中國時報”這樣一個名字,“中國”兩個字能掛在媒體的名字上的情況也不多,這說明我們要代表這個國家!我們辦這個報要對得起自己的報名,希望我們做的事情不會辜負“中國”這兩個字!在實際的事務上我們主要是以增進溝通和交流為主,很高興通過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可以使大陸學習傳播學和廣告學的很多同學都知道並瞭解金犢獎和中國時報。在有些政治上的問題還解決不了,或者正在解決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限制兩岸學者的交流,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構架這個平臺,一切事情都不請求,但是也不偷懶,順其自然,可是希望這順其自然不要讓我們等太久。

      (來源:華人廣告網 2006年4月3日)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