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有鈞:積極推動兩岸新聞雙向交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0 23:09:48  


原中國新聞社社長兼總編輯諸有鈞先生和中國台灣網記者在一起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從1991年到2006年,兩岸新聞雙向交流已經走過了整整十五年。十五年間,有無數的新聞工作者對兩岸新聞雙向交流交往做出了貢獻。日前,中國臺灣網記者獨家專訪了原中國新聞社社長兼總編輯諸有鈞先生。

  一手促成臺灣記者首次來大陸採訪

  如果說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歷史從1991年開始,那麼諸老參與的兩岸新聞交流活動還要向前延伸4年。1987年1月1日起,臺灣開放報禁。有很多臺灣記者有到大陸採訪的意願。當時諸有鈞在美國擔任中國新聞社美國分社社長,當他從臺灣朋友口中得知李永得、徐璐兩位元臺灣記者要到大陸採訪但是缺少恰當的管道聯繫時,諸有鈞立刻聯繫中新社總社。經總社安排,請兩位元臺灣記者先轉道日本東京,由中國新聞社在東京的記者接待他們,然後安排他們從東京到北京。1987年9月15日,在中國新聞社的協助下,臺灣《自立晚報》李永得、徐璐兩名記者終於自東京飛抵北京,實現38年來首次臺灣記者赴大陸採訪的突破。此事在兩岸及國際引起轟動,海內外媒體爭先報導。此頭一開,臺灣記者赴大陸採訪層出不窮,兩岸新聞交流的大門從此打開,再也關不上了。

  推動大陸記者首次赴臺灣採訪

  1991年8月12日,中新社記者郭偉峰和新華社記者范麗青首次踏上臺灣的土地,打破了凍結兩岸新聞雙向交流厚達42年的堅冰,開啟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首頁。當時范、郭二位元記者是應臺灣《中國時報》邀請赴台採訪的。諸有鈞時任中新社社長兼總編輯。

  談到推動大陸記者首次赴台採訪,諸有鈞深有感觸:“大陸記者到臺灣訪問,我的想法就是‘兩岸交流,新聞應該走在前面’,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兩岸新聞界同行的認同。從新聞交流開始,開啟了兩岸交流的破冰之旅。新聞是兩岸都能接受的東西。我們做新聞工作的跟政治家不一樣,我們是兩岸溝通的媒介,可以增進兩岸的相互瞭解。我的觀點得到臺灣《中國時報》總編輯等業界同仁的認同。其中還包括時任臺灣‘中國新聞學會’會長楚崧秋老先生,他們都很積極推動兩岸新聞的交流。中國新聞社結交了很多臺灣的朋友,當年我在美國分社當社長的時候,蔣經國逝世的消息就是我最先從臺灣記者朋友那裏獲悉,第一時間傳回大陸的。”

  首次率大陸經濟學者代表團赴台參加兩岸經貿研討會

  1992年11月,諸有鈞率領包括著名學者童大林、任繼聖、蕭灼基等在內的大陸經濟學者代表團首度赴臺灣訪問。這是兩岸媒體首次合作在臺灣共同舉辦的經貿研討會。

  臺灣“中國新聞學會”的會長楚崧秋在他寫的《新聞與我》的書中這樣描述當年的活動:“為了使海峽兩岸熱絡的經貿關係和蓄勢待發的金融交往,朝著互利和正確的方位走去,臺灣《中國時報》特邀請大陸派出經濟學人和有關業者,一行9人來台參加為期兩天的精緻型研討會,會前會後並作若干實地參觀。其中擔任團長的北京中國新聞社社長諸有鈞先生,他的專業雖非經貿,但以其在大陸新聞界的身份和他所主持的業務,仍然欣然率團來訪,這無疑可看出主邀與被邀雙方都十分重視新聞從業者,在兩岸一切交流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可能產生的作用。”

  諸社長自15日抵台後,他在各種場合講話或答復詢問,一直嚴守專業立場,就兩岸新聞交流層面,發表了一些頗具啟發性的意見,予人印象相當深刻。

  主張“兩岸交流、新聞先行”

  在兩岸新聞理論交流中,諸有鈞有很多自己的見解:

  1、新聞交流應走在其他交流的前面,好好地發揮帶頭作用。

  2、大陸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新聞改革也是其中之一,在新聞風貌上正在作出不少改變。

  3、自1992年18位元大陸記者訪台,兩岸新聞人員開始邁向雙向交流,希望今後大陸有更多的從業者前來實地瞭解。

  4、只要記者能做客觀公正的實際報導,可以普遍增進瞭解,有益於雙方的良性互動。

  他的這些主張,得到了臺灣新聞業者的認同。臺灣學者楚崧秋評價說,“新聞交流應走在其他交流的前面”這一見的,不獨於個人一貫的想法與看法不約而同,而且亦正是兩岸希望雙方關係真正走向良性發展的人士,所持的觀點與懷抱的期許。

  早在1991年,諸有鈞就針對兩岸新聞交流提出了6點期望和設想:

  1、大陸記者赴台採訪剛走出第一步,能否出現一批又一批大陸記者赴台的盛況,關鍵看臺灣當局的態度及大陸記者在台採訪是否順利。

  2、臺灣新聞媒體正積極展開各自大陸媒體建立交流、合作的行動,兩岸一些媒體間的關係將會建立起來。

  3、兩岸新聞學術研討、交流活動近期可望展開,宜應定期或不定期分別在兩岸輪流舉辦。這點非常重要。在兩岸新聞制度與新聞意識不同的情況下,通過雙方的溝通,消弭不同的觀點,找出共同遵循的新聞準則,不僅有利於正確引導新聞如何向整合兩岸關係發展,亦有利於正確地把雙方實際情況介紹給兩岸人民,推動兩岸人民團結,朝祖國統一的大道前進。

  4、兩岸新聞界同行加強聯誼活動,以增進相互瞭解和友誼,並可借此對兩岸地山河、社會和風土人情等增加認識。

  5、兩岸可共同舉辦專題性聯合採訪。

  6、兩岸關係如若發展順利,經過一段時間的雙向新聞交流,新聞媒體在對岸建立分支機搆或派駐記者的可能性很大。

  他在90年代就提出了兩岸新聞交流合作的4個關鍵因素:

  1、儘管兩岸社會制度不同,思維方式和新聞制度、新聞媒體的構成,以及對新聞的理解方式、選擇取捨標準與處理方式各異,但雙方應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不能強加與人,非難對方,其基本行為準則宜應共同堅持新聞的真實性這一普遍原則,尊重客觀事實和事實的本來面貌。

  2、兩岸新聞交流合作的主旨在於增進兩岸人民的相互瞭解和信任,有利於團結和統一,而不是相反。否則,將會影響甚至於干擾交流與合作,使得交流合作失去意義。這是兩岸新聞記者的共同責任與歷史責任。

  3、基本立場應秉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維護同一民族的血脈,而不是分裂,否則雙方就不存在交流與合作的基礎。

  4、遵守雙方的法律、規定,遵守記者的職業道德,不從事與記者身份不相符的活動。


  諸有鈞簡歷

  諸有鈞,高級編輯,曾任中國新聞社社長兼總編輯、華生報社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華僑大學董事會副董事長等職。

  1936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海寧縣。

  1960年夏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長期在中國新聞社從事新聞工作。歷任新聞部副主任、副社長,美國分社社長。1988年任中國新聞社社長兼總編輯,兼任中國新聞社理事會副理事長。

  1992年11月率領有著名學者童大林、任繼聖、蕭灼基等的大陸經濟學者代表團首度赴臺灣訪問。1996年12月赴臺灣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暨港澳新聞研討會。

  2002年入選中國新聞年鑒編輯的辭書《中國新聞界人物》。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