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不被邊緣化 大眾需集思廣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0 09:31:45  


  中評社香港4月10日電/今天《大公報》發表社評指出,繼在斐濟接受訪問時談及香港邊緣化後,總理溫家寶在柬埔寨就此話題再次發表高見。溫總外訪期間心繫香港,一再強調香港不會被邊緣化,反映了中央對香港的巨大信心。但港人在欣慰及鼓舞之餘,也應更深入細味溫總對香港發展的指點,並積極作出回應。

  社評說,先前溫總已指出,香港須增加自主自強精神和經濟內在活力。的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還得為長遠發展探索自己的路徑,不能長期單靠祖國的政策支持。在第二次訪問中,溫總進一步提出,香港要知難而進,不能原地踏步;還要力爭成為現代化、先進和有競爭力的中心。顯然,當周邊尤其內地毗鄰地區高速發展時,香港莫說停步不前,走慢一點也難於應付。在原先較現代化、較先進的先行優勢漸被蠶食後,香港必須加快提升以保領先地位。故溫總之言可視為對港人的警示:香港必須奮發向前力爭上游,並非坐著不動便可保住地位。

  香港最近由高官引起的邊緣化議論熱潮,反映港人對兩地關係,及自身定位有了更客觀更全面的理解,由此透露出來的危機感,更是港人對本港未來發展認知的一大進步,並非出現了「群體焦慮症」,或「思想意識出了問題」。由危機感引發的反思及求進心態,為香港重振帶來了希望,也為推動經濟轉型培育了必要的社會意識基礎,更有助重新煥發港人的創業精神。香港政府引導市民認識潛在危機,是施政前瞻意識的創新,故也應記一功。

  社評表示,在全球化及內地擴大開放的形勢下,兩地間既有合作亦有競爭,內地發展對香港既有推動亦有取代作用。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有五成二本港中型企業,認為內地發展可帶來最大商機,但也有四成一認為可帶來最大威脅。如香港的出口加工中心地位,早隨工業北移被珠三角等地區取代,現時物流航運業亦出現了類似趨向。過去強調「祖國好、香港好」,有偏重利好方面之嫌;現已由危機感的引發得到平衡,對於利淡方面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港人當前的首務,是認真思考知難而進的方向。首先,香港必須強化現有的金融、物流及商貿等支柱服務產業,由走向更高端業務來防止低端業務被取代後出現空洞化。在金融方面,香港應在傳統的信貸、股市融資外,開拓更多的新興金融產品及服務,如加大發展債市及國際私人銀行業務的力度等。在物流商貿上,則應加強電子化和國際化,並以此擴大國際營銷網絡覆蓋面,以便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服務。

  社評說,然而單憑上述的現有產業提升,要保持國際中心地位仍恐怕不夠。香港服務業在東亞區內,雖還有優勢可保持續發展,但服務型經濟產業結構過於單薄,由此帶來的高風險問題則有待改善。改善的出路在於開拓新興行業。香港政府近年積極鼓吹創意產業,政策方向正確,可惜至今進展並不明顯。回歸初期,香港曾積極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到近年對此卻似已淡忘。但環顧區內,高科產業早成各地發展熱點,在內地的「十一五」規劃中,自主創新和拓展科研,更成為重點之一。香港若不在這方面急起直追,除會損失高新科技產業本身蘊藏的巨大商機外,還將因與周邊發展水平形成差距,而影響其國際中心及作為內地中介的地位。因此,香港必須在高科產業上知難而進,力求突破。

  社評認為,無論如何,要打破原地踏步的停滯局面,必須各方努力集思廣益。政府發揮領導作用固然必要,各界亦須積極配合,減少紛爭而以經濟發展為首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