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迺強:經過多年折騰 香港需休養生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8 09:43:34  


劉迺強:經過多年的折騰,目前香港各環節都受重傷,主觀上都希望休養生息。
  中評社香港4月30日電/全國政協委員、時事評論員劉迺強在即將出版的《中國評論》5月號撰文指出,經過多年的折騰,目前香港各環節都受重傷,主觀上都希望休養生息。休戰喘息期間,社會自然會出現各方面的反思,對下一階段的發展,一定會大有好處。

  文章從英國推行代議政治的緣由談起: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主動向中國提出香港前途問題開始,中英雙方都很認真的探討九七之後如何治港。英方的構思,簡而言之是以意識型態組成拒共大聯盟。其中重要的方面是「還政於民」,循標準的非殖民地化走向獨立的道路,推行代議政制,並從中培植一黨獨大,與中國政府長期抗衡。

  英方積極促成政黨成立,並希望民主派“一黨獨大”,通過代議政制,已實質上為「還政於民」打破了一個大缺口。

  文章認爲,反對派希望通過成立公民黨作內部重組以達致中興。到回歸後第一屆立法會選舉時,民主黨已經拿不到立法會內半數的議席。自此一蹶不振。至零四年立法會選舉,民主派全面分裂,成為泛民主派,淪為立法會內第三大黨;「一黨獨大」的美夢,只能依靠去年底政改事件中的「綑綁」方式達成。反對派希望通過新成立的公民黨作內部重組,達致中興。但掙扎也沒有用,儘管今後香港政壇仍會波瀾起伏,民主黨這條治港路線,已注定滅亡。

  中方的構想,則是以寬鬆的定義界定愛國者,組織成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進行跨階級的大團結。構思的內容是由非政黨成員的社會精英出任行政長官,率領廉政高效的公務員系統,依法實行「行政主導」的管治,而各政黨的作用是反映民意、對制行政部門作民主監督,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實際上,大團結基本上已經不再存在,剩下來的,只是政治上的交換而已。

  另一方面,跨階級融和的追求,實際上的結果是社會貧富懸殊更加利害,社會更加分化,跨階級大團結的路線在新的形勢之下,便顯得十分保守,甚至被攻擊為「官商勾結」。

  文章指出,兩條治港思路行不通得主要原因在三個方面:

  ——兩條思路都希望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但即使在回歸之前的環境,民主黨幾乎「一黨獨大」,因為社會上客觀存在不同的觀點,民建聯始終沒有被殲滅。

  ——兩條思路都是基於香港以外的考慮,而並非從香港實際情況出發的一廂情願。

  ——即使從基本法草委會到今天策發會政制小組的討論,很奇怪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從一個獨立國家的角色去研究香港制治和政制,所參考的,亦是世界上其他獨立國家。

  文章最后表示,錯失指出之後,前路茫茫,一時之間我未能開出什麼良方妙藥,我只知道,底線是一定要從一個高度自治的地方政府出發,同時要照顧到香港多元社會的各種不同要求。現時我能提出的,只是各方延長休戰,擱置爭議,致力發展,達致三至五年短期表面的和諧。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