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走出困境 全因對中國依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1 09:53:09  


如今的日本經濟對中國因素的依賴已經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足以左右其經濟出現重大轉變的關鍵因素。
  中評社香港5月11日電/據國際金融報發表文章說,率先將中日兩國政治、歷史認識、外交方面的分歧擴大到經貿領域,使中日關係“降溫”的是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希望用“經濟牌”動搖中國對日外交的一些立場和主張例如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等,所以能否順利發展兩國經貿關係不在中國單方面,而取決於中日兩國。

  文章指出,日本作為發達國家,不僅經濟發達,而且在國際外交舞臺上也非常善於使用手中的“經濟牌”。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水準落後,在國際舞臺上打經濟牌的實力不足,並且更加缺少經驗。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擴大,GDP躋身世界第四,對外貿易位居世界第三,製造的173種商品位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二大動力,擁有8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等等情況,證明中國經濟貿易發展規模和水準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文章說,變化之一就是中國政府手中已經擁有許多經濟牌可以打,在國際舞臺上已經初步具備軟實力來發揮我們的影響力。如何開展經濟外交,怎樣打好經濟牌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的新課題。

  如今在對日經貿關係處理上,假如單純強調合作可能,面對日本政府打經濟牌不作出反應,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這樣日本政府還會毫無顧忌地打經濟牌,限制兩國經貿關係正常發展,指導其向著更加符合日本國家利益的方向發展。 因此,筆者認為,當前在處理中日經貿關係方面“不是爭論經貿關係冷熱問題”,而應該抓住問題的實質,研究如何回應日本政府打經濟牌的問題。

  2001年,筆者有幸直接參與處理中日兩國農產品貿易摩擦問題,作為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親身經歷了那場對日經貿鬥爭。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對日鬥爭必須有軟有硬,有理有節,該主動出擊時決不猶豫。

  文章認為,當前日本政府打經濟牌降溫中日經貿關係,我們應該給予一定的回擊,否則日本政府還會步步緊逼,繼續製造麻煩和事端。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在中日兩國經濟貿易合作關係中誰依賴誰更多,以及當採取措施使得中日兩國經貿關係降溫、雙方均受損失的情況下,誰可能受到的損失更大,誰承受損失的能力將更強。

  1 中日兩國經貿關係誰更加依賴誰

  首先從兩國貿易交往分析,2005年中國對日貿易同比增長約12%,這已經是連續11年對日貿易增長低於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長水準。預計2005年中日貿易進出口金額達到1880億美元,低於中國對歐盟和美國的貿易規模,所占比重也由1994年的高點24%降至13%,比高點時水準低11個百分點,說明兩國貿易密切程度大幅下降。

  從中國角度分析,日本作為中國主要的貿易夥伴位次在下降,重要程度在減低,貿易熱度在降溫,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降溫與中日政治關係冷不存在明顯的因果關係。另外,從日本角度分析,兩國貿易持續較快增長,日本對中國(含香港特區)的貿易額已經超過對美國規模,中國已經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這說明兩國貿易還在升溫。

  造成兩國貿易這種“溫差”的原因:一是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經濟貿易增長水準低於中國,也低於美國、歐盟;二是日本市場規模不如美國、歐盟大,增長空間相對較小;三是中國對日本出口占中國總出口比重下降更多,2005年約在10%,而從日本進口約占中國總進口比重卻在15%的高水準上。

  在國際上普遍重視出口的情況下,日本市場對中國的重要性確實在明顯下降。但是從日本角度分析,日本對中國出口呈現大幅上揚趨勢,進而如果將日本經由中國香港特區、中國臺灣地區迂回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間接貿易計算在內的話,日本方面擁有巨額貿易順差,所以,中國市場對日本經濟的重要性反而在迅速提高,並且已經達到可以與美國市場並駕齊驅的程度。

  日本經濟感受到中國經濟的“熱”,實際上說明了日本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度已經達到相當高程度。事實上,中國因素對日本經濟發展已經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2 中國取代美國對日本經濟復蘇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03年日本對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特區、中國臺灣地區貿易收支實現順差274億美元,折合為3.26萬億日元,對三地出口增加267.32億美元,這種增量在當年日本經濟2.5%的增長當中佔有0.7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日本對三地出口增長和貿易順差,日本經濟增長僅有1.8%。事實上這還僅僅是直接拉動作用,如果將中國經濟增長帶動世界經濟增長間接帶動日本出口,以及日本擴大出口波及其他行業復蘇等間接效用全部計算在內的話,筆者估計中國對日本經濟復蘇帶動作用大約有1個百分點。

  所以說,中國因素是此次日本經濟由長期衰退、低迷出現轉折,實現復蘇的決定性力量。與此同時,日本對美國出口和貿易順差雖然還保持巨大規模,但是2001年、2002年、2003年連續下降,對日本經濟復蘇發揮的不是動力作用,而是刹車、減速的作用。一個加速一個減速,孰對日本經濟復蘇發揮的作用重要不言自明。

  顯然中國因素成為日本經濟復蘇的關鍵,比美國因素重要得多。

  3 拯救了日本財政危機

  2002年日本政府財政償債金額占支出總額超過20%——這一國際公認危機警戒線,財政危機、通貨膨脹隨時都有可能由於某些因素誘發而爆發出來。當時在日本書店最暢銷的書就是《2003年日本危機大爆發》,講的就是日本政府償債負擔過重,政府靠大量發行新國債償舊債已經接近周轉不開、山窮水盡的地步等等。

  然而,2003年以來日本經濟連續較快增長,日本財政已經從危機的邊緣回到了陸地,現在日本財務省甚至預測按此趨勢發展下去,2010年日本財政負債大致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而財政危機緩解主要得益於經濟復蘇,稅收增加、資產增值、國債信用有所恢復。這一切如前所述是拜中國因素“賜予”,讓日本政府得以逃脫一場大劫難。

  4 再次恢復了日本社會的信心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衰退、低迷對日本社會信心打擊甚大。90年代以前日本作為東方文明圈內最優秀的國家之一,政治民主、經濟發達、競爭力強大,讓西方文明最發達的美國、歐洲都感受到了來自東方的威脅與挑戰。

  對於這樣一個民族、這樣一個國家在一夜期間經濟像是陷入了泥潭,突然變得舉步維艱,日本執政黨歷任黨魁、著名經濟學家、財界領袖、知名企業家等等在國際上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想盡辦法,用盡各種措施,在長達十餘年裏都不能將日本經濟走向復蘇。所以,上世紀90年代末、本世紀初日本社會一片頹廢、沉悶、無所事事的悲慘景象,以至於經濟已經復蘇了還不敢輕易相信。

  2003年在日本經濟增長了2.5%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還謹慎地描寫為:經濟出現復蘇勢頭。接下來2004、2005年日本經濟持續增長才讓日本各界精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社會信心從崩潰的邊緣恢復到了常態。有日本人將90年代的日本經濟比作:軍事上二戰時期日本敗給了美國,經濟上日本再次敗在美國手下。

  5 成為日本經濟再次復蘇的動力機

  此次,日本經濟復蘇、進入繁榮週期,也許會持續至2007年甚至可能延至2008年。但是日本經濟總會再次進入新的一輪衰退,屆時日本經濟要想走出衰退,靠個人消費已經不可能。

  因為,日本下屆政府為了解決退休金欠債問題增收消費稅可能性極大,這將對日本個人消費加大制約作用;靠企業投資刺激經濟復蘇可能性不大,因為日本企業幾乎在整個90年代都在減少過剩設備、處理過剩投資和改善企業財務債務負擔。

  所以,日本企業決不會再次失誤於盲目投資,企業只有充分地看到明確的投資回報才會決策投資。日本企業只有在出口有了新的增加、市場出現新的需求,才可能增加新的投資;屆時日本政府同樣不會輕易擴大投資,因為政府償債負擔很重,日本公共投資可以有所作為的場所不多。

  由此分析的結果,日本還需要外部需求帶動經濟復蘇。2003年中國已經取代美國發揮了外需作用,未來日本經濟復蘇很有可能還需要中國因素。

  6 對華投資是擴大日本出口與發展迂回貿易的機遇

  眾所周知,日本與美國貿易摩擦歷史遠比中美時間長、領域廣、程度更加激烈。日本政府解決日美貿易摩擦的措施之一,就是容忍日元升值和指導日本企業到海外發展。如日對美的汽車貿易順差最大,就指導日本汽車企業到美國投資。這樣日對美出口整車變為出口汽車零部件和設備。

  但是美國是全世界製造成本高的地方,像汽車這種高科技企業在美生產成本還可以承受,而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製造、勞動密集型加工工廠就不可能在美國生存,而中國就成為日元升值後日本外向型企業再生之地。

  日本企業在中國投資或者發展加工貿易還可以帶動舊設備出口(注:一般來講日本企業技術水準高,即便是舊設備其技術水準仍可達到中國海關商檢的要求),帶動本土零部件、原材料出口,在中國製造後銷售方向有三:一是當地;二是第三地;三是返銷本土。

  由於中國加工貿易政策在世界是最寬鬆的,原產地證發放標準極低,所以有大量的日本企業利用這項政策在中國加工出口到第三地,發展迂回貿易。據瞭解,日本企業在中國設立的投資企業向第三地出口占其銷售額大致兩成,而日本企業在中國經營的加工貿易向第三地出口規模更大。

  更加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中國現在成了日本企業避免貿易摩擦的“安全港”和再生基地,如今中國背負著巨額貿易順差的“名聲”,僅僅得到一小部分利益,其中絕大部分利益實際上歸日本企業所有,同時它還成為美國施加壓力迫人民幣升值的因素之一。

  據日本一家著名研究機構、瑞穗銀行綜合研究所分析,在預測日本經濟至2010年年均增長1.91%當中,日本企業對中國投資設立企業和發展加工貿易帶動日本出口將使日本經濟多增長了0.8個百分點。可見中國作用非常顯著。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作用日本經濟僅能維持1.11%的增長水準,還會回到上世紀90年代經濟長期持續低迷狀態。

  7 避免了日本爆發通脹

  日本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為了刺激經濟復蘇發行了大量國債,投資於公共事業。為了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日本政府讓央行破例大量購買國債。這一舉措極易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然而這項政策之所以迄今可以安全運作,主要就是因為中國對日本出口大量的價廉物美商品,中國的供應不僅沒有讓通脹爆發,反而還讓絕大多數生活在中下層的日本國民不需要到銀行提取存款就可以享受到不斷提高的生活水準,以及保證了正常貨幣供應量。

  目前日本央行還在猶豫這項危險政策何時截止,擔心停止超額購買國債之後沒有新的購買主顧會引發通脹。而中國政府外匯管理局在調整外匯儲備結構時,如果增加持有日本國債,成為新的主顧,日本政府就可以輕鬆避免通脹出現。

  8 有助於日本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據瞭解,目前日本老年人口占17%,預計2030年老齡人口將升到33%,這意味著2010年以後日本經濟增長將由於勞動力不足而放慢,2020年以後經濟、社會甚至無法維持正常運轉。但是日本如果依靠鄰近的人口大國中國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可能是輕而易舉的事。

  文章表示,總之,通過以上分析,讀者應該清楚瞭解了:讓日本擺脫危機、從失敗的困境走出來的是中國,讓日本結束一個失敗的時代是中國,讓日本重新恢復信心的是中國,讓日本能夠順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代的還是中國。如今的日本經濟對中國因素的依賴已經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足以左右其經濟出現重大轉變的關鍵因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