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香港媽媽不易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3 10:21:33  


  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明日是母親節。母親節本是一個西方節日,但如同所有其他西方節慶一樣,任何節日到了香港,都會變成一個「消費節」,連日大小商場都擠滿了購買母親節禮物的人群,酒樓食店也一早訂滿座,「星期日同阿媽飲茶」可能是這幾天出現得最頻密的「社群用語」。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這種華洋傳統兼收、中西節日並蓄,而且一律將之「消費化」的做法,可說是典型的「香港特色」之一;而這種「節日文化」,正正也就是香港這個社會多元包容、動力充沛和講求實際的生動反映。

  不過,慶祝母親節,的確可以比「大吃一頓」過得更有意義。為人子女者在慷慨消費之餘應該多想一下:為什麼要慶祝母親節?母親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貢獻又在哪裡?

  事實是,婦女之成為母親,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主角」人物之一。母親不僅生兒育女、撫養下一代,承擔延續生命的重責,而且母親的一言一行以及是非標準,直接間接會影響到子女的基本觀念和成長,影響到社會的整體質素和發展。而這種影響未必和金錢、物質掛上關係,更重要的是性情、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培養。

  社論指出,香港社會變化快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疏離,但是,母親和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近年卻更為密切。原因大概和「少生」有關。香港近年的出生率已下降至零增長,特首曾蔭權為此大力呼籲要「生夠三個」。而在「少生」的情況下,不少母親把全副精神、心血和希望都寄托到僅有的一名或最多兩名的兒女身上。而這種「高度集中」的結果,是子女可能會受到過分的照顧和呵護,而作為母親的則累得喘不過氣來。今天香港年輕一代的母親,按說經濟能力、教育程度都比以前好了,但卻普遍感到做母親更難了、壓力更大了。原因何在,確實很值得反思和檢討。

  其實,今天香港母親的「難」,有很多未必是必要的,甚至可能是「自尋煩惱」而已。比如就在明天,尖沙咀和灣仔區一些小學的媽媽家長,因為不滿意區內英文中學的名額較去年少了一百個,擔心影響子女升讀英中的機會,因而決定母親節上街遊行,當一回「抗議媽媽」。

  社論認為,這種「抗議」其實全無必要,「望子成龍」當然是為人父母者的普遍心願,但子女學業最重要的是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子女覺得上學是愉快的、有「成功感」的,自然就會樂於去學習;相反,父母為子女製造很大的學習壓力,上不了英中彷彿就一生前途盡毀或永遠低人一等,甚至為此要在母親節拖著子女上街遊行,如此母親,不是自己活得太累、也讓作子女的太難了嗎?

  香港教育改革舉步維艱,李國章局長時常「勞氣」,其實很大因素是來自不少母親至今仍未改變「重英輕中」的觀念,對中文母語教學缺乏信心,仍然以為英文中學高人一等,殊不知卻是累己累人。這個母親節,希望有更多的母親都能進一步了解教育改革的真義,讓子女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習成長,自己也可「省心」一些。

  同樣,子女健康是所有做母親的都最關心和著緊的,但是,重視子女健康不是給子女多吃東西和吃最好的,而是要均衡飲食和多做運動。近年香港的「肥仔肥女」越來越多,但健康狀況包括身高、視力以至體育運動的成績卻未見突出,這是很值得關注的。而最荒謬的是,一些為人母親者,自己一方面暴飲暴食,同時又花大量金錢去「瘦身」、「纖體」,一天到晚想著要變成明星的身材,這對子女的影響是很不好的,聰明的媽媽勿再一時胡塗了。

  香港的母親,是很了不起、很值得佩服的,她們大多十分愛護家庭、關懷子女,不少還是「在職母親」或「單親媽媽」,負擔就更重了。孝順父母、融洽家庭,是一個和諧社會的基石,明天那一頓茶又怎少得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