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杜正勝不倒 印證陳水扁用人不問是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5 08:52:32  


  中評社香港5月25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社論說,總是風波不斷,始終在“內閣”民調掛車尾,教育部長杜正勝卻歷經三任“閣揆”而屹立不搖。扁政府用人不問是非,這就是鐵證。 

  文章指出,杜正勝的問題,一在他無限上綱的“台獨”意識形態,二在他異常好鬥的問政風格。但是,主政者卻將他的“問題”視為他的“優勢”,不斷曲意迴護,乃至風波層出不窮,政府也為此一再賠上形象。 

  以這次的“罄竹難書”風波為例,陳水扁誤用典故,就和布什總統經常自創新字一樣,原是可以一笑置之的事。然而,經過杜正勝以教育部長身分一番硬拗強解,反而變得事態嚴重。因為,他不僅要矯詞證明陳水扁的用法無誤,更要推翻一個成語流傳千年的俗成用法;予人的印象是:杜部長要為全民洗腦,來彰顯他的個人效忠。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是綠營立委質詢,杜正勝會用那樣的態度回答嗎?他會說,“罄竹難書”只是表示“事情很多”,而沒有負面寓意嗎?不會!杜正勝選擇現在這種答覆,恐怕因質詢者是藍營立委,他必須採取戰鬥位置對付,表現“勤王”的忠誠。他改變了一個成語約定俗成的用法,將它的負面寓意說成是中性,全是出於政治“對抗”的目的。 

  社論表示,政務官在立會應對進退,如果只抱著一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戰鬥思維,那是多愚蠢的態度;教長一味強詞奪理,又對學生表現了什麼EQ示範?要說台灣立會野蠻,杜正勝也有幾分貢獻吧! 

  社論指出,“罄竹難書”一事上,杜正勝誤用了他的兩個身分。作為一個史學家,他為了政治目的,故意斷章取義,把語源和典故作了片面解釋,把詞源和歷史切斷,這是“曲學阿上”,充分顯示他對自己史學研究者身分的不忠。作為教育部長,他不顧民眾和學生的正常認知,為自身處境刻意曲解成語,造成社會的爭擾和困惑,這是濫用政務官的權威。 

  社論說,杜正勝是以學者和院士的光環獲邀入閣;但兩年多來,他沒有展現學術本位的專業見識,沒有彰顯文人從政的修養和氣質,沒有增益教育的前景和榮光。相反的,他處世的執拗讓“內閣”難堪,他的價值成見讓社會不安,他把對上級的諂媚當成忠貞,令人不忍卒睹。 

  一則原有的專業形象受到汙損,二則政務官風骨無法維持,三則又拖累政府整體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杜正勝忝列“內閣”之中,到底意義何在? 

  在游錫堃任內出任教育部長,歷經“戰鬥內閣”、“和解內閣”到“實事內閣”,杜正勝常居民意調查“最該撤換”閣員之首。但兩度“內閣”改組,連姚文智和林陵三等同榜人物都已下台,杜正勝卻還穩如泰山,儼然成了“鎮閣之寶”。 

  社論認為,明知違逆民意,也要“保杜”,陳水扁的用人哲學,和杜正勝的強拗硬辯,倒頗有幾分近似。但比起前兩任教長曾志朗和黃榮村不見容於民進黨,反倒是作風詭異的杜正勝能永保官位,難怪民眾會說“沒格的人做得比較久”。 

  杜正勝能成為“鎮閣之寶”,如果說是因為他的好鬥、挺扁和擁獨的一片赤忱,則如此品質特異的人才,其實還有另外更適合的“內閣”職位可以安排。諸如“外交部”、陸委會,杜正勝都可以大大發揮他的纏鬥精神。那麼,蘇貞昌何不把教育部交給其他較正常、不偏激、不硬拗的人來擔任。畢竟,那關係數百萬青年學生的身教言教,好讓後方的子弟們至少可以接受比較正常的人格教育。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