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第一股透出的三大政策信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7 08:01:26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5月25日,中工國際作爲全流通IPO第一股浮出水面。國際金融報發表評論文章稱,這不僅拉開了全流通背景下新股發行的序幕,而且還爲投資者進一步理解全流通下的新股發行政策提供了現實的樣本。透過中工國際的發行,投資者不難領悟出這三大政策信號:

  一、原已過會公司無須重審。重啓IPO之後,如何處理凍結新股發行前已通過發審會的公司,無疑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這些公司早在一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過會;但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最近一年來股改的原因,這些公司未能發行上市。因此,新的IPO管理辦法出台後,這些公司何去何從令人關注。

  按照新的IPO管理辦法,這些原已過會公司是應該進行重新核准的。因爲IPO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中國證監會對發行人的發行申請作出予以核准的决定文件後,發行人應在6個月內發行股票;超過6個月未發行的,核准文件失效,需重新經中國證監會核准後方可發行。但從中工國際的發行來看,顯然是繞開了新的IPO管理辦法的束縛,而允許其直接發股。換一句話來說,那些如中工國際一樣原已過會的公司,無須重新核准就可以直接發股上市了。

  二、詢價發行得以保留。自從2004年12月推出詢價發行制度以來,市場一直對詢價發行充滿了爭議,或者認爲詢價機構缺少對新股價值的定位能力,或者認爲詢價發行是向詢價機構進行利益輸送。一些投資者認爲,在採取資金申購方式之後,發行價格理應由全體投資者競價産生,這才是一種真正市場化的做法;而詢價發行是非市場化的做法,存在幕後交易的可能。所以,有許多投資者建議取消詢價發行這一過程。

  一些投資者認爲,在滬深交易所大大放寬了新股申購的上限限制後,新股申購的中韱率進一步降低,中小投資者中韱新股的機會大大减少。在這種背景下,還要拿出一定比例的新股份額出來向參與累計詢價投標的詢價機構配售,這就更加剝奪了中小投資者中韱新股的機會。

  但通過中工國際的發行,管理層給了市場一個答案,那就是詢價發行仍然得以保留。

  三、公衆投資者與詢價機構認購價不會相同。對於全流通下的新股發行,一些中小投資者都設想,社會公衆投資者認購股份的價格與國有股東、發起人股東的持股發行價格相同。

  雖然目前中工國際的發行價還沒有確定,但由於目前市場對新股發行的旺盛需求,在供求規律的作用下,筆者相信最終詢價的結果,中工國際的發行價不僅遠遠高於原國有股東、發起人股東的持股發行價格,而且也遠遠高於目前該公司每股3.01元的淨資産價格。公衆投資者的認購成本仍然會高於國有股東、發起人股東的持股的認購成本。

  文章認爲,基於這樣三大政策信號,在全流通背景下的新股發行,詢價機構任重道遠。一方面是要能準確地識別發股公司的優劣,準確地反映發股公司的投資價值;另一方面是要理性地參與累計詢價投標。因爲一旦讓劣質公司混進市場,或高估發股公司的投資價值,抬高新股的發行價格,那麽,最終受到損害的,必將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以及股市本身。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