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競爭力比較:上海軟件差距仍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8 07:47:14  


  中評社香港5月28日電/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性格,尤其對香港和上海這樣的城市來說。

  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稱,日前,香港中文大學與上海社會科學院聯合發佈了2005年度《香港及上海城市競爭力比較》,結果顯示,香港的城市競爭力分數整體略高於上海,而上海因受惠于長三角腹地强勁的發展勢頭,有潜質成爲第二個香港。

  “香港感受到了來自上海的競爭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上海作爲國際都會的性格正變得越來越明顯,這與香港的國際化都會形象重叠性很大。”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發委員會主席段樵的一番話道破了這一持續5年的調查研究的本意。

  上海成後起之秀

  該調查課題組以“都會城市競爭力金字塔”爲衡量模型,涵蓋三大綜合指標共32項,即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塔基20項)、引資環境(中層10項)和全球化形象(塔尖2項)。

  在該模型中,“都會城市”的定義要求,不僅是一個經濟個體,可以面向境外(如城鎮)提供服務,同時必須是一個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共同發揮一個都會經濟區域的群聚功能。

  香港在2005年度的整體評分仍高於上海(香港得分4.1,上海3.2,最高5分),尤其是引資環境方面,香港比上海高1.2分,這一差距已維持了5年。而全球化形象方面,滬港的競爭力差距在2005年有所擴大,達到0.8分,2004年爲0.5分。該課題組走訪了248位香港和上海本地以及跨國企業首席執行官(其中香港168位,上海80位),評分是這些CEO們偏好的直觀體現,幷直接影響其投資意向。

  “近年來,上海在硬件方面追趕速度很快,但軟件方面,與香港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上海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錶示。在硬件方面,上海在航運中心建設上成績突出:在物流方面,去年洋山深水港正式投入服務,預計到2010年,上海貨櫃出口可達2400萬標準集裝箱以上,超過香港;機場客流方面,上海浦東、虹橋兩個機場到2010年的客運人數將達每年8000萬,高於香港目前的4000多萬。

  此外,上海今後幾年投入建設長三角快速鐵路系統,即滬杭的磁浮,滬寧的高速鐵路,連接長三角16個城市的高速鐵路系統等,這對長三角作爲一個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會有很大提高。

  “今後5年,上海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調整産業結構,更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航運和物流業,信息産業和文化産業。”左學金說。

  過去,上海的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比較大,大概爲50%,而製造業中,又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産業爲主。以芯片生産爲例,從全球分工來看,上海承擔的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環節。“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就把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轉移到內地和其它地區了,上海起步已經晚了大約20年,但是目前它的紡織業已經往外轉移了,今後五年勞動密集的産業會繼續向外轉移,或者從加工製造的環節向研發設計和營銷管理環節進行延伸。”左學金錶示。

  上海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幾方面:第一,勞動力成本上昇,數量下降。第二,人口老化加劇。第三,土地成本上昇。過去5年,上海的房價漲了一倍,幷且隨著中央對農地轉化爲非農用地的收緊,與江蘇、浙江相比,上海受限很多。第四,對環境的要求也在提高。第五,人力資源方面,有報告指出,上海目前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動力佔就業總人數的比重僅10%,香港勞動力素質總體水平比上海高,而勞動力素質將是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影響因素。第六,國內大多數金融機構的總部不設在上海,而設在北京,因此上海的信息不够及時和充分。

  香港優勢仍然明顯

  文章指出,上海與香港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不過,段樵指出,“從行政規章到引資環境、從官員的思維和行爲到企業管制方法和公司文化,上海要完全實現規範化現代化,跟國際標準接軌,至少需要20年。”

  香港目前的優勢仍然明顯。首先,香港屬於特區,政府可自行决定財政和貨幣政策,目前香港的資本性帳戶開放程度在整個亞太地區是最高的。另外,在稅收和稅制方面義務相對上海較少、靈活性較多。而上海發展金融服務業,在銀行業、保險業、基金業、公司上市等方面的限制仍然很多。

  另外,香港特區具有若干國際經濟組織的會籍,例如航權談判、航綫分配等問題,香港是獨立進行的,而上海則要跟中國民航總局進行協商。段樵指出,相對來說,香港的引資較上海容易。而且,投資者注重的還包括當地的規章制度。

  其次,香港有比較成熟的企業家群體,能够根據香港的經濟去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換句話說,香港的應變能力很强。第三,香港的貿易行業多元化程度很高,和國際接軌好,上海既便是能够實現多元,其成熟化也要花一定時間。最後,香港的品牌效應比較好。譬如,香港旅遊業和服務業的品質比其他地方好。

  但與上海相比,香港也存在某些劣勢,例如香港的勞動力流動性不高、香港企業在國內的業務還無法獲得國民資格,祗能通過CEPA進行等。

  段樵指出,滬港兩個城市可以同時發展,“中國發展的空間很大,當香港有了更加綿密的國內業務網絡,上海發展了綿密而成熟的國際網絡時,這兩個城市服務全國、聯繫全球的角色會更加突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