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別害馬英九,別逼他乾了那杯群眾春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8 18:55:44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昨天馬英九宣讀國民黨罷免陳水扁行動的“誓師文告”,呼籲陳水扁最好趕緊主動下台,以免到時“死得很難看”。中時電子報今天署名文章說,馬英九用四種語言逐一老實朗誦的模樣,怎麼看都像白面書生硬被押上台去背黑臉闖王的台詞。雖然我從不是什麼“馬迷”,但看他那演技,再配上疲憊的眼袋和忐忑的神情,實在有點“不忍”。 

  文章作者說,不過,相信連日來高呼“馬英九硬起來”的各路人馬,這下子總算爽快多了。對政治實在沒研究也沒興趣的我,這陣子總得假裝很認真,才能勉強聽完、或讀完他們到底要“馬英九硬起來”做什麼。然而,這廂著眼於這個,那廂鎖定的目標在那個,各有各的機關算盤,好複雜! 

  作者說,聽來看去,我的印象大概是這樣的:一、他們受不了馬英九杵在那邊講理守法,簡直跟無能書呆差不多;他們也看不慣馬英九反應和緩、言詞溫吞,根本是“不上道”軟趴趴的在野黨主席。二、他們期望馬英九嚴厲抨擊、強烈嗆聲,率眾卯上“火線”。三、他們譏諷馬英九不是太天真就是太權謀,都什麼時候了,還坐在那邊盼“惡人”生羞恥心,靜待“多行不義必自斃”。

  偏偏馬英九老是說務實──罷免、倒閣皆有現實為難,沒那麼簡單;馬英九老是說守法──未判定陳水扁涉案違法前,他不輕舉妄動;馬英九還以為四維八德對付得了狂妄的玩法陳水扁。

  於是,在“批扁”部份漸成共識,“衝突性”下降、“戲劇張力”消失後,那些莫測高深的“政治高人”們,競相轉而“打馬”,接著街頭巷尾人民跟著鼓譟,一夕之間,陳水扁成了台灣的惡性腫瘤,馬英九則是手術刀。有些人怕台灣命在旦夕,因憂急如焚,連正常生活都過不下去,還有人“走火入魔”搞放火、死諫;有些人則從一團混亂中看見機會無數,全身細胞都興奮起來,他們以正義之名徵召群眾,也以絕對夠硬的口號搜括激情喝采。

  這下子原本低頭噤聲如過街老鼠的綠營又有悲情可以撐腰,他們“理性”地質問國民黨難道要滅門抄家?難道為政治鬥爭不惜踐踏司法、毀壞社會安定?才被冷落幾天的綠營,儼然又悄悄搶回戲份了。在口水政治的時代,誰還有話說,誰就還有戲可唱、有路可走。

  由此可見,馬英九如此這般不負觀眾期待地硬起來,絕對可以讓這齣連續劇更熱鬧、有人氣,而且緊張刺激、高潮迭起。只是,這樣能解決目前政治僵局嗎?是釜底抽薪、正本清源的辦法嗎?還是說,這就跟肥皂劇的品質水準一樣,根本不重要,只要有廣告、收視率高、大家都有得忙就好?

  文章說,“硬起來”是台灣時下政界一個很奇怪的符碼,一逮到機會,個個都要拍桌跳腳發毒誓以示“硬”,好像這樣才能向選民證明他是多麼積極認真不怕事。問題是,這種硬除了增益秀場氣氛外,往往毫無意義。喊過如果怎樣就退出政壇、就切腹跳樓的台灣政界人士早有一拖拉庫,但台灣政壇並沒有充滿“硬頸精神”,反而多的是標榜“此一時彼一時”或“西瓜偎大邊”之“彈性”、或什麼“動態道德標準”。

  台灣經過這些年政治選戰,也漸漸形成一種接近“文革式語言”的“選舉式語言”,這種語言在社會上快速蔓延、滲透,已漸漸模糊了是非好壞,也慢慢混亂了清濁雅俗。

  原先許多人對馬英九有點“小期待”,期待他的言行起碼堅持一種書生君子的風格,“硬”是不同流俗,讓人對台灣政治人物的可能性多一點想像;但是,看他昨天吃力的演出,只怕他對政治現實也無能為力,將一再被迫乾了那杯群眾春藥,越來越騎虎難下。真不知那些拚命叫馬英九這樣硬起來的人,到底是愛馬英九呢?還是害馬英九?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