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大軍殺到 歐洲吹起“中國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5 18:55:14  


從2004年9月1日起,歐洲旅遊市場正式向中國開放。圖為中國首個自費歐洲旅行團團員。
  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舊地重遊,漫步巴黎街頭,不由得想起唐朝詩人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倒不是發思古幽情,而是因為這兩句詩恰到好處地表達了我的所見所聞:“花相似”是說,花都景色如昔,浪漫依舊;而“人不同”指的則是,和上次相比,我這次遇到了很多中國遊客。

  據中新社援引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一出地鐵站口,抬頭就是高高聳立的凱旋門,再低頭一看,,在一片空地上說笑拍照的遊客中,竟然大部分是中國人,總共有四五十人之多。從說話的口音,可以分辨出他們有的來自東北,有的來自北京和山東等地。只見這些人舉起照相機啪啪拍照以後,分別登上兩輛旅遊巴士而去。不用說,這是來自中國的旅遊團。

  如果說,在凱旋門的邂逅也許有些巧合,那麼,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裡,無論是在埃菲爾鐵塔還是在凡爾賽宮,甚至在布魯塞爾和阿姆斯特丹,我們幾乎每天都和其他中國遊客不期而遇,這和10多年前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10年以前,對普通的中國人來說,自費到歐洲旅遊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那時在歐洲見到的中國人,幾乎清一色是出差的大小官員。近年來,中國人的錢包鼓起來了,歐洲也放下身段,向遙遠而龐大的東方市場招手,於是,上面提到的10多年前難得一見的場景,在今天的歐洲各地已漸漸成為司空見慣。

  來自南京的蘇小姐,在一家貿易公司工作。她說,平時工作忙,壓力大,所以趁“五一”黃金周,到歐洲來“散散心”。她花9000多元人民幣買了一張上海到巴黎的往返機票,到巴黎後,先轉機到瑞士玩了幾天,再去比利時、荷蘭、德國和盧森堡,接下來回到巴黎待幾天然後回國。在巴黎期間,蘇小姐的一位朋友也從上海飛過來度假,兩個人結伴,玩得好愜意。

  除了蘇小姐這樣收入不菲的年輕白領外,歐洲的中國遊客中仍有不少公務人員,不同的是,他們手持公務護照,身份卻是“自費旅遊者”。原來,這些人是中國的駐外人員,主要是常駐非洲的外交官、記者、使館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公派人員。非洲許多國家和中國沒有直航,所以這些人回國,要先到巴黎,然後轉乘中國民航的班機。以前他們到歐洲,只能作短暫休息,隨即就轉機回國,因為當時的規定不允許作長時間停留。近年來,規定放寬了,變得更加人性化,這些人可以順道在歐洲遊玩,花自己的錢,用自己的休假時間,對個人有利,對國家無害,可謂兩全其美。

  中國遊客的到來,在歐洲悄然吹起一股“中國風”。許多人可能想不到,連巴黎聖母院,都推出了中文版的介紹說明;在香舍麗榭大街的路易威登旗艦店,剛走進店門,就會有接待員用中文打招呼,並殷勤地介紹店內的商品;在布魯塞爾著名的大廣場附近,多家出售美味巧克力的商店,無一例外地都有中文招牌,有的還在櫥窗貼上“免費品嘗”以及“中文服務,感覺像在家一樣”的溫馨字條,讓你難免心頭一熱,趕忙掏出銀兩作為回報。

  法國人當然不會放過中國遊客帶來的商機。以旅行社為例,現在巴黎做中國遊客生意的主要有兩家,老板都是當地的華人。它們除了安排在巴黎以及法國各地的旅遊項目,也以巴黎為中心,提供前往西歐各國的10多條路線。這樣的安排,對中國遊客來說很是方便,因為歐盟的10多個國家實行單一簽証,從巴黎參團到歐洲其他國家,一路免檢,省了許多麻煩。

  來自上海的陶小姐,在一家旅行社擔任導遊。談起中國遊客的情況,她如數家珍。她說,中國遊客明顯增多,是最近三幾年的事。從那時起,她們公司的生意就一直火爆。每年從3月底到9月底,是中國遊客最集中的時候。以今年為例,陶小姐從三月下旬開始每個星期都帶中國團,從未間斷過。連續工作雖然挺累,但陶小姐卻笑口常開,因為薪水加上小費,她的收入比法國的普通公務員還高。

  筆者10多年前常駐倫敦的時候,曾親眼目睹日本遊客蜂擁而至的情景。那時,每到夏天的旅遊旺季,在倫敦的市中心、旅遊景點和百貨公司,日本旅行團簡直成為一景。近年來,“日本潮”逐漸消退,中國人卻在悄悄冒起。當然,以目前來說,中國遊客無論在規模還是在開銷方面,都還比不上當年的日本人。重要的是,但願這樣的勢頭能保持下去。若真如此,中國遊客玩得開心,歐洲人也賺錢賺得開心,大家都是贏家,何樂不為?

  出境旅遊的中國人近年來大幅度增加,去年出境旅遊者便比前年多了7.5%,達到3102萬人次,其中,因公出境者只增加了0.2%,因私出境者則增加了9.4%,佔出境總人數的81%。

  1988年,中國旅遊業對外開放以來,出境者多到香港和澳門去,其後,中國旅客的足跡開始出現在東南亞地區。隨著中國人均收入的增加,中國旅客的旅程也伸向了更遠的歐洲。

  自2004年9月1日,中國同歐洲聯盟簽署的旅遊協議生效以來,旅歐的中國人便直線上升,一股“中國風”強力地吹向歐洲。根據中國同歐盟的協議,中國公民能以個人名義,到歐洲29國旅遊。

  歐洲各大城市現在都有中國旅客的足跡。就以德國來說,2005年的中國旅客便比前一年多了7.6%,達到79萬6000人次。英國也於去年展開了吸引中國旅客的計劃,英國旅遊局希望,到了2010年,每年能從中國旅客身上賺得2億英鎊旅遊業收入,到了2020年,每年能賺得5億英鎊。

  世界旅遊組織估計,到了2020年,中國出境的人口將達1億人次,成為世界旅遊業的主要客源國,那可是個價值近1800億美元的市場。

  為了如此龐大的旅遊收益,除了德國和英國之外,瑞士也為中國旅客設計了“個性化”的旅遊配套,以其阿爾卑斯山吸引中國的遊人,法國的旅遊局則以香醇的紅酒為餌,以葡萄園的小鎮風情結合花都巴黎的魅力,讓中國遊客在法國多留些時日。奧地利也為中國遊客安排了精品路線。

  由各國旅遊局的賣力爭取可見,各國政府都瞄準了中國旅客手上那大筆準備揮霍的金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