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誤讀“非收入因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9 07:30:20  


  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國情論壇上表示,不能將提昇消費的期待全部寄託于收入提昇,更要關注非收入因素,要致力於增强居民個人消費安全感和消費信心。住房、醫療、教育等費用上漲速度之快超過多數家庭收入增長速度,社會保障機制不到位促使人們考慮收入支出時非常謹慎。統計數據表明20世紀90年代後,居民最終消費佔GDP比重開始走低,從1991年的61.8%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 

  中華工商時報文章稱,邱曉華的觀點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其中他所說的“非收入因素”,大部分媒體和公衆往往把它解讀爲住房、醫療、教育等費用上漲速度之快超過多數家庭收入增長速度,社會保障機制不到位等等。最重要的依據是統計數據表明連續15年來居民最終消費佔GDP比重和居民消費率持續走低。 

  其實,這樣的解讀僅僅對了一部分。經濟學者巴曙松最近認爲:“從消費主體來看,中國消費率偏低原因幷不完全在於居民,還涉及到政府和企業。事實上,居民消費量增速比較穩定,而且其在整個國民消費額度中所佔比重達75%以上。”有研究表明,中國居民消費近年來的增長速度比許多人想象的高,遠超過任何其它世界前十位消費大國的同期表現。商務部長薄熙來不久前也指出消費率過低還可以解讀爲政府消費過高以及消費與投資增長不協調。 

  衆所週知的還有,消費佔GDP比重的增减祗表明消費和GDP相對增長速度的變化。所以把15年居民消費佔GDP比例持續走低理解爲居民消費水平下降是一種簡單思路,而把醫療、住房、教育等開支理解爲非收入性因素的全部也是一種誤讀。實際上,對居民消費佔GDP比例持續走低的解讀還可以是收入上昇,固定資産投資高速增長等其它導致“分母”增大過快因素的結果。
 
  實際上,有數據表明居民的消費支出每年是以7%左右的幅度正常遞增。 

  文章認爲, 顯而易見,居民消費佔GDP比例持續走低和最終居民消費率偏低的原因幷非我們一般地理解爲居民個人消費安全感和消費信心不足,也不完全是住房、醫療、教育等費用上漲速度之快、社會保障機制不到位等原因導致,至少還包括了政府投資過快、政府消費增長過快、統計口徑下的人員收入增長過快等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些都屬於居民的“非收入因素”。指出這些,無意否認“新三座大山”對居民消費提昇的重壓,而期望指出,擴大內需的責任不僅在於百姓,更在於政府、企業和社會。解决“三難”,消除改革中影響到居民當前和將來收入擔憂因素固然重要,但是關注發展的結構協調,速度合理,規模適當,才是科學長遠之和諧發展之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