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你爲何不收國企紅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1 07:39:36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中國國資委可能是世界上最大方的股東了。第一財經日報文章指出,每年國有企業給流通股股東發出紅利,但國家作爲它們最大的股東,却幷將其投資收益一股腦兒地留存企業。

  國家原來應得的紅利,被企業留存進行再投資,推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文章稱,從理論上說,國家既然追加了投資,應該獲得更大的股份,但事實上幷非如此。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財政被用來在補貼流通股股東。隨著中國企業境外上市風氣日盛,可以說中國國庫在補貼部分外國股東。

  文章認爲,國家把應拿走的投資收益留給企業,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未必就是一件好事。這降低了企業的資本利用成本,可能會加重盲目投資的現象。國有企業的這些留存,既然不必上繳,也不能作爲獎金發出去,那就不管有沒有好的項目,都拿去投資。

  如果國家能够將這筆應得的投資收益集中起來,然後投向最需要發展的行業和企業,可能會有效地遏制部分行業的産能過剩,扶持新興的行業,比行政命令更有效果。這筆錢用來發展教育和社會保障,也可以幫助解决社會不平衡的問題。

  股份改革後企業收入消失了

  企業收入曾經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大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合計1132億元人民幣,其中有572億元來自企業收入。從1978年到1985年,國家財政收入翻了一番,而企業收入則縮水92%。到了1994年,企業收入這一項索性直接從國家財政分項目收入表上消失了。而同時國家通過財政對企業虧損的補貼却依然繼續。

  究其原因,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實施承包機制,規定交够了國家的,留够了企業的,剩下的就是承包者自己的,企業收入一欄因此開始下滑。到了1994年以後,開始推進股份制改革。但國有股産權幷不明晰,究竟收益屬於上級主管單位,還是國資委或國家財政,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而且國有企業原來的利潤也不豐厚,沒有什麽紅利可分,國家股權的收益也就一直留在了企業里。

  據國資委人士透露,這個問題已經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有些省市,包括北京,已經開始行使資産收益權。國資委可以把這筆收益用作企業技術改造,多元投資,也可以轉投其他項目和企業。

  沒有免費的午餐

  但國資委真要開始從企業收紅利,也可能遇到相當大的阻力。一個原因是目前國內企業稅負遠遠高於外企,國內企業必須繳33%的增值稅,而外資企業僅爲15%,還享受著三免兩减半等各種優惠條件。堤內損失堤外補,國家把投資收益留存,也是對國有企業高稅負的一種補償。

  另外,國有企業往往必須承擔很多行政性的任務,比如一些政策性的銀行貸款和慈善捐助等。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國家既然對國有企業有這樣那樣的特殊要求,適當的在其他方面進行彌補也說得過去。

  但是,從資金有效利用的角度出發,政府作爲國有企業最大的股東,有這個權利和必要收取應得的投資收益,加强企業對資本投資的自律,幷加强對重點産業的投資。而且現在企業的投資主體已經發生變化,除了國家,還有個人和境外投資者。國家大股東沒有必要補貼其他股東。

  文章最後說,要把這筆錢從企業手里收上來,國家就要轉換角色,從行政管理者變成資本投資者,幷要進一步减少對國有企業的行政干預,促進兩稅合一,减輕它們的負擔。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