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保健美容業有“三缺” 政府要監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5 11:53:22  


  中評社香港7月15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社論說,港消費者委員會昨日發表一系列有關健康食品及用品的調查報告,其內容幾乎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打假。

  試看調查結果:「生命水」無關生命、「健康水」並不健康,新近流行的「減肥腰帶」只是腰帶在「運動」、「騎馬機」則甚至可能扭傷腰骨……,還有林林總總的濾水器,不但無助改善水質,反會因濾芯不潔而滋生細菌,濾水反成「污水」。

  同一時間,政府衛生署亦公開呼籲市民停止購買及不要服用一種名為「康婷纖體素」的減肥藥物,因產品含有西藥「西布曲明」成分,服用後會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在本港屬受管制藥物,須醫生處方才能購買。

  社論指出,有關美容、纖體、減肥及所謂健康食用品的經營手法及安全問題,各方關注議論已久,但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眼前現狀,可以用三句說話來形容,一是「用者缺常識」、二是「業界缺自律」,三是「當局缺監管」。

  用者缺常識,正如一些業界老行尊所說,要做生意,賺女人錢最容易。香港的女士當然不乏精明之輩,「女強人」比比皆是,但是,一講到「靚」,不少女士馬上就會迷失理智。試想,一些號稱「纖」一星期就可以減十磅、塗抹若干次就可以「白到發光」,或者飲「乜乜水」可以治病之類的宣傳廣告,只要稍具醫學常識的人都不會相信,其荒謬怪誕的程度實和以前「大笪地」的「大力丸」相去不遠,但就是有人相信,而且拚了命的去相信。

  業界缺自律,經營者正正就是充分利用了「女人愛美」的心態,不惜在廣告宣傳上大玩花招,「重金禮聘」女明星作「代言人」,製造「欣宜神話」,令女士們「靚迷心竅」,自動獻金,甚至賠上健康。

  社論認為,而用者缺常識、業界缺自律,都只不過是美容纖體業界「禾雀亂飛」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政府監管不足或缺乏監管。

  就有關問題,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今年五月間在立法會回答議員質詢時說,纖體美容不屬於「高危」或「高風險疾病」,故無須受「不良醫藥廣告條例」所規管;又說大部分市民都是「精明消費者」,「不會為『充滿創意』的廣告宣傳而作出消費決定」,因此規管纖體美容業廣告「不是優先考慮的議題」。另一方面,周一嶽透露,政府正準備就醫療儀器的使用進行監管,購買使用需要註冊登記,以保障消費者的安全。

  社論認為,周一嶽的說法,無疑並非刻意推卸責任,美容健體的確不是什麼高危疾病,如果政府連「女人扮靚」都要管,那衛生署再多聘十倍人手也不夠應付,作為消費者的確首先要負上一份責任;但是,目前的問題不在於一般的貨不對辦、無效、「搵笨」,而是涉及到一些藥物、產品可能會令到消費者身心受到長遠的嚴重傷害。

  就如前一陣鬧得不可開交的隆胸事件,多名接受PAAG植入的女子最後要切除乳房,遺憾終身。而事後周一嶽局長仍稱,PAAG在整容手術上「有一定的醫療作用」,要給業界「留下一定的空間」,不擬立法規管。而其後矯形外科學會指出九成醫生早已不使用PAAG,政府才同意全面立法禁用。如此判斷和反應,不是遠遠落在事情的後面了嗎?

  又如昨日消委會公布的二十七種健康食品測試結果,包括膠囊、飲品和茶葉,其實都是一些瀉藥,含有一種化合物,如果長期服用,輕則腹痛肚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腸臟的正常功能,增加患上腸癌的機會。這又如何談得上是健康食品,有關宣傳廣告是否有誤導、欺騙之嫌,不能不令人質疑。

  看來,隨著問題、事故越來越多,如何對保健食品和美容纖體業界進行必要的規管,必須正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