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能源危局:解鈴還須系鈴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8 07:09:45  


  中評社香港7月18日電/要從根本上破解能源危局,政府要從兩個層面著手進行系統性工作:一方面,應該從制度上保證傳統增長理念的徹底轉變,幷確定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總體戰略思路。另一方面,確立解决能源壓力的直接政策體系。中華工商時報文章如是說。

  文章稱,目前“全球資源戰爭”已達白熱化。另外據悉,中國經濟在保持高增長的同時,能源消費增長有所下降,從2004年的15.5%降到2005年的9.5%。這一信息幷不能使我們感到欣慰,而是對中國經濟增添了更多憂慮。因爲這種下降顯然不能說是需求方能耗下降造成的,更多的是能源供給壓力因素,幷在可預見的將來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風險。

  文章表示,衆所週知,中國計劃經濟時代以重工業爲導向的政策背後,是對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大規模低效利用。而在改革開放以後,由於面臨內部體制變革與外部國際競爭的壓力,政府和公衆都迫切需要享受經濟騰飛的成果,因此沒有機會來重構增長的經濟結構基礎,在延續了促進工業化政策導向的同時,也默許了高能耗、粗放型生産模式的長期存在。

  對此,政府幷非沒有意識到傳統增長方式的非持續性,很早就開始强調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性。然而,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爲目的的發展過程中,轉變增長方式難以獲得可操作的政策環境與微觀主體支持。

  文章認爲,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推進以及更多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經濟開始面臨更加複雜的能源危局,使得結束高能耗增長方式變得刻不容緩。

  這種能源危局,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雙重趨勢所引發的。一方面,中國目前已經進入工業化加速時期,在現有經濟格局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增長都要依賴重化工業的拉動作用,由此帶來的高能耗和污染將是巨大的。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幷不簡單,首先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增長率一直是衡量改革成就的普適標準。對於政府政策來說,遵循該原則的動因或是對失業率和社會穩定的擔憂,或是政績考核中總離不開的增長情結。而對公衆來說,則是把高增長賦予了更多的良好願望,即改變生活水平和增加福利的預期。

  另一方面,近十幾年中國也進入了快速城市化時代,城市化不僅影響著公衆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通過對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類投資的需求,强化了高能耗的增長方式。事實上,雖然對高能耗的關注更多集中于工業化,但城市化過程扭曲所帶來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文章指出,當前的城市化最大的弊端,在於缺乏戰略性安排。按照歷史經驗,城市化是在進入後工業社會才逐漸加速的,此時工業化與城市化出現分散特徵,工業分佈開始離開城市,城市化圍繞改善公衆生活環境得以有序展開,幷與第三産業的迅速發展結合起來。但中國城市化是由各級政府高速推進的,財政與行政管理體制的弊端,使得地方政府更關注城市發展的基礎性投資,在發掘城市的粗放型增長能够與傳統重工業增長吻合起來,幷能使城市表象與增長要求達到暫時吻合時,工業化的昇級動力就喪失了,而城市化也始終建立在高成本、高能耗基礎上,幷且忽視對社會保障等城市“軟環境”的關注。需要注意的是,原有國際分工格局也有問題,初級製造業向中國轉移使我們逐漸成爲全球的低級加工廠,高强度、高污染、低技術的産業逐漸輸出到中國,這也影響了本土製造業的進一步昇級,强化了能源壓力。能源危局的出現,使傳統經濟觀念的神話開始破滅。一則,工業高增長帶來的就業福利增加越來越少,同時收入差距加大。二則,工業化開始喪失昇級的動力。例如,在强大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産投資需求下,更能反映工業化水平的設備工具、器具購置投資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同時城市化也開始面臨無序的困境,城市生活改善不斷受到能源與資源的制約。

  在此情况下,經濟增長實際不可能脫離高能耗模式,如果出現能源危局,則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將斷裂。

  政府和各界顯然已經開始重視該問題。如發改委官員近日表示不應靠壓低能源價格來控制物價、解决能源壓力;而財政部也開始制定有力的財稅政策加以調控,如近期出台的旨在鼓勵能源替代和節約的《可再生能源專項發展資金》。

  文章强調,實際上,要從根本上破解能源危局,政府要從兩個層面著手進行系統性工作,幷不能局限於單項政策:

  一方面,應該從制度上保證傳統增長理念的徹底轉變,幷確定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總體戰略思路。例如,把循環經濟目標納入各級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中,適當的在GDP核算中加入低能耗和環保類“綠色”指標。在戰略上應調整城市發展理念,改變地方政府的高成本城市化偏好,幷改革地方財稅體制和土地制度加以支持。此外,在面臨難以逾越的長期重工業時代,也應通過財政、金融、産業政策來切實促進工業昇級與技術進步,防止進入工業化動力喪失的陷阱。

  另一方面,確立解决能源壓力的直接政策體系。首先,應從生産過程的兩端同時進行政策調控,既要進行能源的節約,又要從源頭來建立低能耗模式。這裡需要各種制度和政策的合力作用,包括資源稅、財政優惠和補貼在內的各類財稅政策,也包括建立有效的資源價格體系。其次,在繼續堅持“引進來”戰略的同時,我們需要有强大的“走出去”戰略與之配合。祗有如此,中國才能發展起真正可持續的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國民經濟才會健康成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