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千萬別低估親綠學者的二次批扁力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7 09:18:12  


  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經歷十天左右的連署、批評與討論後,親綠學界日昨再度以“壯大公民社會、提升台灣民主”的聲明,針對這段期間陳水扁、民進黨乃至社會各界對他們早先聲明的種種論述,做了一番回應。對陳水扁有所善意回應,他們表達了感謝,但對陳水扁終究沒有辭職,他們也表達了遺憾。對知識分子而言,再重的話好像也只能言盡於此了!
   
  社論說,歷史會公平的記載台灣知識分子的這次行動,陳水扁此刻不論理或不理會,都會有屬於他的歷史審判與評價,不必我們今天急著去下任何斷言。我們想回應這批學者的是,千萬別低估你們的力量!他們這次行動為台灣所做的貢獻,並不在於能不能把陳水扁拉下台,而是成功的將台灣已呈死水一灘的論述空間,給翻攪活化了。所以遺憾歸遺憾,可千萬別氣餒!陳水扁今天不辭職,總有一天要去職或卸職,但台灣還要走下去,還需要活力,更需要想像的空間。
    
  不諱言說,已經有好長一段期間,台灣的論述空間被禁錮在藍綠二元的思維框架裡。所有的觀念、政策、事物等都被分類成藍綠兩套尺碼,而且絕對是立場先於一切。議論任何事物,在論述內容都還未展開前,許多人就習慣性的先檢查你站在哪一邊,選對了邊,所有論述挑剔都不挑剔就判定是對的,選錯了邊,再好的見解都不予理會,甚至橫加扭曲予以痛批。這種先訂標籤,再論是非的思維習慣,政治領域當然最嚴重,這幾年也正向其他領域滲透。影響所及,已逐漸變成不先選邊,就不能對話,選完了邊就更難對話的困境。少數論者嘗試超越藍綠框架加以論述,照樣被粗暴的加以標籤,用孟子當年“天下之言不歸揚,即歸墨”的景況加以形容,當下的台灣就是“非藍即綠”。 
    
  社論指出,這種現象的形成,當然與台灣特殊的歷史與轉型經驗有關,過去為對抗國民黨一元化的威權統治,民間在野的批判力量一直是選擇與反對運動結盟,這種同盟關係在政黨輪替後並未有效分殊,反而被迅速興起的藍綠對抗所吸納掩蓋,讓原本正常的在野批判力量被扭曲,就如同學者們在回應文中所指出的:“反對黨對政府的監督被視為敵我的對抗,而非民主競爭;民主過程中可能的政黨輪替,則被定位為舊政權的復辟”,而這種長久“受傷害的感情”,使得在台灣的所有人“無法理性平和地看待彼此的差異,合作營造共同的未來”。我們以為這種憂患意識,才該是台灣社會看待這群學者所提訴求的重點!他們其實也曾一再強調過,他們站出來發聲,不是為“倒扁”與“挺扁”那麼簡單,而是為了要共同耕耘台灣民主的未來。
    
  因而,他們一點都不迴避社會各界貼在他們身上的“親綠”標籤,反而藉由這種身分的社會建構,示範一種理念先於立場,是非大於黨派的批判實踐。是的,誰說“親綠”就不能批評執政黨?誰說“批扁”一定就必須是泛藍的專利?在政治道德的天平上,重點是大是大非,誰管你政治成分是藍是綠?如同他們自己所說的,如果以同樣民主憲政的標準去要求政府所有的官員,為何面對全台有權力、最尊榮的職位,“反而降低了我們的標準與期許?”。或許也因為這樣,我們也才會看到他們在提出聲明的同時,曾不斷召喚泛藍的學者也能主動站出來針砭、批判國民黨。畢竟若只有他們跳脫藍綠的框架,多數人還是複製舊有思維,那麼這股啟蒙的力量很快就會被掩沒的。
    
  看得出來,學者們對他們所拋出的召喚,未能促成陳水扁辭職及民進黨反省,有些失落與失望。換個角度想想,有多少個掌握權柄者會因為一篇知識分子的聲明,或僅是為了成全自己道德的歷史令名而自動認錯下台?更不必提有多少政權會因為道德的理由推翻自己的領袖了!

  社論認為,重點還是在於,這些聲明有否喚起台灣社會裡已經快死絕的批判活力,這才是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畢竟政客、政黨都會輪替,民間社會才必須永遠健康的運轉下去。套句學者們的一句話共勉吧:只有挑剔的人民,才有優質的政黨。  


    相關專題: 陳水扁負隅頑抗 台灣政局動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